調查:包頭“等級村”真相
www.hxt111.com?2009-12-31 08:03? 袁名富?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我來說兩句
“1997年,鄉鎮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尹六窯村帶來了第一筆征占地補償款。這筆當時看起來數目不小的錢牽動了全村人的心。圍繞這筆錢到底怎么分,村子里炸開了鍋。”劉回憶稱。
時任村黨支書的劉志榮,提出要均等分配。“但我的方案很難通過,當時村委會和村支會成員絕大多數都是老村民,他們也提出了一個分配方案,分配方法跟現在的略有不同,他們也劃分了四個級別。結果在‘兩委會’上一舉手,他們的方案通過了。”
據他回憶,尹六窯村1997年的村民構成中,老村民520人,新村民140多人。當時劃分法是這樣的:1963年以前的老村民為一等;1963年—1973年搬進來的為二等;三等是1973年之后10年遷入村民;之后的為四等村民。分配結果是:一等老戶1000元,二等戶700元,三等戶500元,四等戶只有250元。
近年來,同其它處于城市邊緣的村子一樣,急速涌至的城市化浪潮迅速將這個原本寧靜的村莊裹挾其中。2007年,村里又有約600多畝集體土地被征用,共獲得了7000多萬元補償費。
該村現任村支書靳有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村里頭經過有關會議研究,大致把這筆征地款待分成三部分來支配,第一部分是給村民用于現金支配,這一部分大約花了1400萬元,第二部分用于補償第二輪土地承包費農戶的青苗補償費,大約花了1100萬元,第三部分研究決定用于安置補償費,大約是4500萬元,用于村民建房安置。
“低級”村民的委屈
村民郝庭亮,一手舉著紅色居民戶口簿,另一手舉著綠色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情緒激動不已。
“居民戶口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印制頒發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是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印制頒發的,在村里,我的身份怎么就低人一等了呢?”他說。
相關新聞
- 2009-12-02內蒙古村莊設等級制 地方政府被指退出公用事業
- 2009-12-03內蒙古村莊被曝設等級制 包頭市稱未違反政策
- 2009-12-07包頭新聞辦稱將村民劃分等級不涉歧視
更多>>視頻現場
相關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