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露你所不知道的改革開放史事——《改革開放親歷記》讀后
www.hxt111.com?2010-01-13 16:56? 戴時焱?來源:北京日報
我來說兩句
胡平指出,“這種開放的信心,歸根結底來自我們自身競爭力的提高”。他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三條原則:第一是公有制,第二是效益,第三是服務。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過程中,中國已經走上了國際市場競爭的前臺,開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了。按照國際市場競爭的規則,“一流企業賣標準,二流企業賣品牌,三流企業賣技術,四流企業賣勞動力”。他以歐盟的衛星導航系統“伽利略”計劃為例,指出“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中國企業要成為標準制定者”,這是企業發展到頂端的標志;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要參與國際游戲規則的制定,維護自己的根本利益。
他認為,對外開放的核心是市場化;當然,市場也不是萬能的,它只是要創造一種環境,保持起點的公平。市場化不等于自由化,因此,政府要有一套引導宏觀經濟的規則和法制,推動公共服務、公共財政、公共空間、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健康發展。
對文化,胡平一直情有獨鐘。他結合自己的實際感受,指出在許多時候,“軟實力”強于“硬實力”,因此,“軟實力”和“硬實力”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在他看來,“軟實力”是很廣泛的,包括文化、外交、社會責任、科學技術、專利發明、人的素質等方面,具有一種不可估量的作用。
讀史明鑒。從胡平這些改革開放親歷者的實踐與思考中,不但可以告訴我們過去曾經發生過什么事,而且可以預示我們將來還會發生些什么事。
歷史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作者為北京市西城區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常務副主席)
相關新聞
- 2009-12-31改革開放之初楊尚昆在廣東
- 2009-12-30寧德在建項目總投資超二千億 是改革開放30年總和的兩倍
- 2009-12-30楊春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探索
- 2009-12-29試論我國改革開放的特征
- 2009-12-21福建省地方人大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活動展播
更多>>視頻現場
相關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