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后,江澤民提出要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聯系在一起?!霸谒兄平Y構上,堅持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其他經濟成分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在分配制度上,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在經濟運行機制上,“把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長處有機結合起來。”[10](p203)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進一步提出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形成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宏觀調控體系、行政管理體制和經濟法律制度;健全就業、收人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11](p465)。這些富有理論創造性和實踐指導性的思想,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立,為我國的經濟改革確立了目標模式。這一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實現了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的結合。突破了市場經濟必定是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必然排斥市場經濟的固有觀念,改寫了所有政治經濟學的教科書,開拓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新視野。
3、從小康社會到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在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由毛澤東建議,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報告說,要在20世紀末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由于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和“左”的指導思想的影響,四個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展緩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提出要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他根據我國國情,認為發展目標不宜訂得過高,實現現代化的時間也不能太短。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他提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三部曲”,即20世紀“走兩步,達到溫飽和小康”,21世紀“用三十到五十年時間再走一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3](p251)他還提出20世紀末的具體經濟指標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000美元,21世紀中葉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4000美元;并把20世紀末的我國社會定名為“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會”。[3](p216)實現小康社會的“雄心壯志”極大的激勵了全國人民投身改革和建設的熱情。到2001年,我國臺灣生產總值達9萬5千多億元,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一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
- 2007-12-21 習近平: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
- 2007-10-16新華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十大新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