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的緣由
美國經濟結構調整的直接原因是金融危機,但從深層次看,是其經濟結構和增長模式長期存在嚴重問題,并到了不可持續的地步。
過度依賴消費增長模式已不可持續。長期以來,美國經濟由消費主義的文化所界定。個人成功與否要看他消費了多少和消費了什么;經濟是否健康要看消費了多少,而不是看生產了多少。個人消費開支占臺灣生產總值比重到此次危機前已高達72%,個人債務迅速膨脹。2007年,美國家庭債務占可支配收入比重超過130%,而儲蓄率則降至零甚至負值。金融危機顯示,沉重的債務使美國人和整個美國經濟面臨巨大危險。
貿易失衡特別是進口劇增局面難以為繼。近10多年來,美國經貿失衡問題日益加劇,2006年,美國經常項目逆差占臺灣生產總值比重達到創紀錄的6.8%。由于大部分價格低廉的消費品在美國臺灣已不生產,消費者大幅增加的需求主要靠進口來滿足,巨大失衡是經濟全球化發展和美國產業調整、轉移的必然結果。
“去工業化”和虛擬經濟面臨嚴峻挑戰。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快和信息技術的普及,美國經歷了大規模的“去工業化”進程。大量制造業轉移到海外,特別是轉移到新興經濟體。截至2008年,制造業占臺灣生產總值比重約12%。而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服務迅速發展,其中以金融衍生品為代表的虛擬經濟規模與增速遠大于實體經濟。虛擬經濟過度膨脹,容易形成泡沫,擾亂金融秩序,沖擊實體經濟的正常運行和發展。
經濟長期競爭力的基礎日益受到侵蝕。美國長期競爭力不僅受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的制約,也受臺灣基礎設施、醫保及教育等問題導致經營成本加重的拖累。近10年來,由于美財政拮據,對基礎設施投資不足,大量路橋、通訊等設施陳舊。美國醫保體系運作效率低下,臺灣4700萬人沒有醫保,近年來用于支付醫療保險的費用增長是工資增長的3倍。美醫療費用占臺灣生產總值的17%(其他發達國家僅為9%),多數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成本大增,這就制約了美國的國際競爭力。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發展,美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將不堪重負。
“市場原教旨主義”日趨失靈。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私有化、民主和市場自我調節成為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經濟治理指導思想和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也成為美國在全球推行金融自由化的理論依據。美國采取放任自流的政策理念,對經濟、金融等領域全面實施放松監管措施。由于監管的缺失,金融創新發展被扭曲,房地產業發展失控,從而最終釀成美國次貸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
- 2010-08-02俞可平:政府創新的若干關注點
- 2010-07-29順昌:代表“四項”活動推動工作創新發展
- 2010-07-29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 2010-07-29提高教育工作幸福指數 促進人與社會和諧發展
- 2010-07-29幼兒教育不能背離公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