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我國的啟示
21世紀以來,我國已處于工業化中期加速發展階段,對基礎工業依賴性強,應選擇性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開放式保護本國工業發展,著力滿足國家經濟安全要求。應積極承接研發、信息和物流環節,承接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積極尋求國際并購重組、全球配置資源;積極建立產業轉移安全監測、預警和對策機制。
啟示一:服務于大國經濟安全
從主要統計指標觀察,中國是一個經濟大國,這意味著中國需要選擇以強國為支點、富民環保為高點的倒三角戰略。國家發展戰略之基礎是國家安全戰略,國家安全戰略之基礎無疑是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其中尤以貿易安全、產業安全和能源安全最為重要,均直接關系國際產業轉移。因此,大國經濟安全與國際產業轉移息息相關,國際產業轉移必須服務于大國經濟安全。
經濟安全是把雙刃劍。如前所述,按照經濟安全標準,目前鋼鐵和汽車工業居于不宜轉移與可以轉移之間,航空產業則為不能轉移與不宜轉移之間。從實踐層面看,發達國家向國外轉移鋼鐵和汽車產業的趨勢不可避免,而航空產業的轉移則大多限制在一國之內。當然,為防止產業空洞化之不利影響,發達國家也在尋求對衰退產業之保護,這與國際產業轉移看似矛盾,然而從全球范圍來看,國際產業轉移將形成國家之間產業結構互補,理順資源全球配置秩序,對大國經濟安全實則有益。從一國層面來看,實行開放式保護、摒棄封閉式保護是促進國際產業轉移服務于經濟安全的重要思路。
啟示二:校正市場和政府的雙偏傾向
科技創新是國際產業轉移的根本動力。新世紀以來,全球已進入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高峰,以新興工業化國家承接后工業化國家衰退產業為基本特征。本輪轉移中中國并非通過技術革新獲得優勢,屬低水平承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和產業依舊被少數發達國家壟斷。
市場因素是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動力,應積極發揮其主導作用。政府是國際產業轉移的輔助動力,國家對重點產業進行規制,主要基于國家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政策初衷是維護經濟安全和生態安全。依照國際產業轉移規律,支持兼并重組、科技創新和節能環保,走開放式保護道路,是規制的可取方向。
就我國而言,目前存在市場因素和政府因素的雙偏傾向,協同作用并不顯著,這一點必須嚴格關注并盡快扭轉。
啟示三:充分協同經濟計劃的長期效應和經濟政策的短期效應
經濟計劃和經濟政策對國際產業轉移之作用路徑不盡相同,然其終極目標均為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前者是對產業發展的長期的、全面的部署,后者則是短期的、針對性的調控。
發達國家國際產業轉移的規制,歐美重點利用經濟政策,日本則傾向采納經濟計劃。從實施情況看,兩類規制各有優劣。經濟計劃的優勢是全面且連續性強,缺點是缺乏相機抉擇之手段;而經濟政策恰恰相反。充分協同經濟計劃之長期效應和經濟政策之短期效應是未來我國國際產業轉移法規體系建設的重要方面。
目前我國經濟計劃仍存在目標理想化、政策措施泛化、地方政府行為異化等不足。經濟政策亦暴露財政政策取向多變、貿易政策受制于人、投資政策執行不力、科技節能資助不足等弊端。總之,未來中國經濟計劃須制定更為科學的目標、更具操作性的措施和更加嚴格的考核機制;政策重點應是淘汰落后產能、技術創新和節能環保。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 2010-09-07徐崇溫:國外近期關于“中國模式”的研究動向
- 2010-09-07認識經濟特區與“新特區”
- 2010-09-07福建人民對抗戰勝利的重大貢獻
- 2010-09-07科研經費分配應遠離權力和人情
- 2010-09-07吳學安:“工資倍增”惠民之路該走多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