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最終是由科技進步決定的
記者:“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這樣的長效機制如何才能建立起來?
蘇劍:長期來說,消費最終是由科技進步決定的,因為任何產品的消費遲早都有飽和的時候,只有科技進步才會帶來新的消費品,創造新的消費熱點。最近20年來的計算機、互聯網、無線通信無一不是如此。
新的消費品從許多方面對人們的消費起到擴大作用。首先,有的新產品本身就創造了新的消費需求。比如電視機、新電影、電腦、無線通訊等等,本身為消費者帶來了更多的身心享受。
其次,有些新產品延長了人們的消費壽命。比如通訊技術的發展,讓人們之間的通訊變得更方便,以前需要花費很長時間靠人力進行的信息傳遞現在一個電話在瞬間就能完成;再比如交通的發展,縮短了人們花在路上的時間,減少了時間的浪費,這就相當于延長了人們的消費壽命,使人們有更多的時間消費。
最后,一些新產品擴大了人們的消費空間。比如交通的發展,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自然使得人們的可用消費品的來源大幅度擴展,當然也就有助于擴大消費。因此,要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就必須促進科技進步,加強產品創新。
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的發展應該“試錯法”
記者:有專家指出,中國正在告別從摸著石頭過河的時代,轉變成觀全局航海,這個全局要包括歷史的經驗,以往文明成敗的經驗。理解西方問題的根源,也就找到中國發展的機遇。對此,您如何看?
蘇劍:“摸著石頭過河”有其歷史背景,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外界不了解、甚至對本國經濟的運行規律都不充分理解、改革目標和改革路徑都不明朗的情況下,這一做法是合理的。
隨著我國對外部世界和本國經濟理解的加深,對改革目標、改革路徑的認識逐步清晰,“摸著石頭過河”的必要性就下降,自然就希望能夠胸有成竹地推進我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有步驟、有計劃、系統、全面地把握改革和發展的全局。
但是,要完全告別“摸著石頭過河”是不可能的,原因就在于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新問題、新現象,對這些新問題、新現象的應對依然需要“摸著石頭過河”。
實際上,“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所謂的“試錯法”,也就是面對未知問題的時候,先試著采取一種措施,看看效果如何,如果效果好就繼續,否則就停止。只要存在不確定性,“試錯法”就有存在的必要性,因此,“摸著石頭過河”其實是永遠不可能告別的,只是一個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