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們要學習貫徹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努力構建極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推進東部沿海地區先進制造業重要基地建設,推動福建工業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在發展目標上,更加注重總量規模、質量效益和結構優化的跨越。按照跨越發展的要求,在設定工業發展目標時,既要考慮工業總量規模上的跨越,保持工業快速發展,為全省跨越發展提供支撐和多作貢獻,又要考慮經濟運行質量效益上的跨越,還要考慮產業結構優化上的跨越。
在發展方向上,更加注重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高新技術產業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構建以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生產性服務業為支持的現代產業體系,引導和促進產業發展的“六個轉變”:發展方式由粗放發展向優化發展、創新發展、可持續發展、協調發展、和諧發展、安全發展轉變,走符合福建實際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增長拉動由外企和出口拉動為主,向民企、央企、臺企、外企以及國外、省外、省內市場共同拉動轉變,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產業發展由單體項目向鏈、群、基地延伸集聚轉變,推動產業鏈、服務鏈整合提升,促進制造業、服務業向高端化互動發展;自主創新由技術跟隨向技術領先型轉變,增強經濟發展的創新驅動;資源利用由資源高消耗向重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轉變,發揮生態環境對工業發展的調節、控制和優化作用;污染控制從重末端治理向污染預防、過程控制、末端治理并重的全過程治理轉變,促進循環、清潔、高效生產,減少工業污染排放。
在發展重點上,更加注重產業升級、集聚發展和提升競爭力。以做大做強產業為基礎,著力建設大項目,培育大企業,打造大基地,發展大市場,擴大工業投資,壯大工業總量和實力;以結構調整為主線,著力發展重化工業,加強重點產業,突出重點區域,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產業集聚,迅速提升產業規模和產業競爭力;以自主創新為支撐,著力推動高技術產業及新興產業發展,增強自主創新,促進兩化融合,推動產業高端化、企業高新化、產品高質化,增強產業和企業核心競爭力;以節能減排為抓手,加快構建循環、低碳、綠色經濟體系,形成低消耗、可循環、低排放、可持續的產業結構、運行方式和消費模式,促進可持續發展;以機制創新為保障,放寬經濟性管制,優化投資環境,強化對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產品質量、生產安全、市場秩序等方面的監管,進一步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在發展舉措上,更加注重產業定位、發展布局、措施落實。加快建設“四大產業基地”。圍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以石化和冶金為重點的臨港重化工業基地;建設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特色優勢產業基地。著力優化“十大新增長區域”產業空間布局。強化“八項措施”,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加快產業集聚和組織創新,加快傳統產業改造、自主創新和品牌創建,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加快閩臺產業深度對接,加快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融合”,加快建立健全經濟運行調度和應急保障機制,確保經濟運行平穩。(作者為省經貿委綜合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