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簽訂,標志著兩岸經貿關系進入正?;?、機制化、制度化的軌道,必將對未來兩岸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產生積極影響,也為閩臺跨域整合開辟新的廣闊空間。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關于“十二五”規劃《建議》強調:“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在推進兩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試作用”。我們要從歷史和長遠的高度,充分把握難得的機遇,不斷開創獨具特色的閩臺交流合作新格局。
“十二五”期間兩岸交流合作面臨的新課題:第一,兩岸經貿交流合作面臨新的機遇。兩岸經貿合作將面對兩大議題:遵循“市場互聯、產業互補、產品互通、金融互動、利益雙贏”原則,確定兩岸經貿合作“愿景”;建立兩岸創新產業體系和分工新模式。創新產業體系的基本目標是兩岸資源整合和產業優勢互補,提升各自的競爭力和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分工新模式的基本特點是“規劃指導、政策支持、產學研共同參與”。第二,追求兩岸各項交流合作制度化。加強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凝聚共識,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制度化;深化交流,共同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搭建交流平臺,不斷拓展交流領域;加強產業合作,提升兩岸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第三,建立互信是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的關鍵所在。兩岸關系穩定發展是深化雙方經濟合作的重要保障,而兩岸關系穩定發展,取決于共同遵循“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理念,“先經后政”、“先易后難”。因此,增進兩岸共識、累積雙方互信,已成為推進兩岸交流與合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展望未來,兩岸關系仍將維持和平發展大局,但欲取得突破性進展,存在結構性困擾。發揮福建“五緣”優勢,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作出積極而獨特的貢獻,十分重要。閩臺交流合作大有可為。要開拓進取,創建閩臺區域合作新優勢。
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以跨域治理的理念,制定并實施“十二五規劃”。福建要發揮對臺獨特優勢和作用,首先,必須發展自己。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善產業結構,節約資源,開拓新能源,保護生態環境,拓展腹地,讓海西成為臺灣人民樂于前來投資經商、就業居住、旅游休閑的地區。其次,福建“十二五規劃”的制定與實施,應廣泛征求并參考臺灣各界的意見,讓臺灣同胞成為閩臺區域合作積極主動的參與者。
創建ECFA先行先試基地。從跨域治理、服務區域、港口與物流以及交易的成本—效益等諸多條件來看,海西是兩岸ECFA連接與運作最理想的平臺。后ECFA時代,閩臺區域整合必須展現全新的思維,以務實、宏觀、效率來加快推動先行先試,主要體現三個方面:在先行先試中推動閩臺合力拼經濟、促發展;在先行先試中建設兩岸往來的大通道、大樞紐,形成一個北接長三角、南承珠三角、西聯內陸腹地、東出臺灣海峽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立體網絡;在先行先試中增強中華文化的創造力與凝聚力,尤其是ECFA后續相關協議的鋪陳、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新模式的創建、兩岸產業整合機制與制度的試驗等。
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最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對福建來說,可謂任重而道遠。加快海西建設,要促進閩臺社會、經濟、文化融合,搭建兩岸人民感情和心靈溝通的橋梁。要發動全社會力量,探索新路子,創建新平臺,推動兩岸文化與社會民間各項交流走向常態化、機制化、制度化。(作者為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臺灣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