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協調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
社會建設是一舉托兩頭的大事,既有利于改善民生,又有利于發展經濟。社會事業的繁榮進步,是建設現代國家的要求。我國發展到今天,社會事業這塊“短板”如不盡快補上,就會拖經濟發展、擴大內需的后腿。現在,我們既需要也有條件加強社會建設。要把推進社會領域發展改革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和公共財政支出的優先方向,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與全面進步,增強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能力,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
要把促進基本公共服務逐步均等化作為社會建設的重要目標和內容,把基本公共服務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完善公共財政制度,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努力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做好這方面工作,應當區分“基本”和“非基本”兩類性質的服務。基本的部分屬于公共產品,保基本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要明確今后五年基本公共服務范圍和標準。保基本,應做到廣覆蓋、可持續,使保障范圍逐步覆蓋城鄉全體居民,在保障標準上,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剛開始可以低一些,以后再隨著發展而逐步提高,增強政策的可持續性,使基本公共服務制度能夠長期運行下去。非基本的部分,應當交給市場和社會,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逐步完善調控辦法,通過發展相關行業,滿足多層次、個性化的需求。這樣做,既可以為社會資本開辟更大的投資空間,促進社會建設,又可以使政府更好地集中財力,履行保基本的職責。即使是政府提供的基本部分,也應注重利用市場手段,通過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提高服務的質量和效率。社會領域既有事業也有產業。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創造力。應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促進文化市場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加強社會建設,重點是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應當從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入手,推進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重點民生工程,著力構建社會保障的安全網。近年開始實施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已經取得初步成果,必須深入推進。要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實施近期五項重點改革措施,逐步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要強化各級政府職責,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繼續推進廉租住房建設,加快棚戶區改造,大力發展公共租賃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給。通過建機制,做到保基本、促公平、可持續,形成符合國情的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我們應做更加艱苦細致的工作,把這些惠民利民的事情辦實辦好。
隨著社會結構加快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各種社會矛盾也可能進入多發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面臨更大挑戰。在新形勢下,迫切需要我們完善社會管理格局,創新社會管理機制,加快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履行好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要加強社會管理能力建設,健全基層管理和服務體系,提高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推動社會管理的重心下移。發揮群眾組織和社會組織的作用,增強公民意識,推行公共治理,形成社會管理和服務合力。要針對社會安全保障的新形勢,強化抗風險意識和危機管理能力,健全社會應急管理體制,按照預防與應急并重、常態與非常態結合的原則,有效處置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等突發公共事件。
- 2010-11-23李源潮:認真履行崗位職責 更好服務科學發展
- 2010-11-18聯合國五大機構在京發布《2010創意經濟報告》
- 2010-11-18不斷提升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制度化科學化水平
- 2010-11-17符啟林:物業費使用應公開
- 2010-11-17辜勝阻:緩解物價上漲需要“兩拳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