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必須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湖北是千湖之省、水產大省,水產業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特色產業和重要支柱產業。如何在資源與環境剛性約束日益突出的條件下鞏固全國第一淡水水產大省的地位、解決好“大”而不“強”的問題,如何在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推進水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實現由“大”變“強”的跨越,更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和緊迫任務。
確立“不與糧爭地、不與人爭水”的新理念,靠低碳循環、生態高效求發展
隨著“兩型社會”建設的不斷推進和國家嚴格的耕地保護及糧食安全政策的深入實施,水產業發展若僅靠量的擴張既不現實也不可能,必須擯棄靠稻田挖魚池和大水面開發來擴充養殖規模的老辦法,確立“不與糧爭地、不與人爭水”的新理念,堅持從“以拼資源拼汗水求發展、以擴規模增產量求效益”的傳統發展模式向“以科技促進步、以質量品牌創效益”新型模式轉變的發展思路,在轉變上動真格,在創新上下工夫,在低碳循環、生態高效上見成效。
要保護與利用并重。以建設漁業生態文明為重要前提,把保護漁業資源放到重要位置。通過先進的生產技術、健康的養殖模式、環保的加工手段、持續不斷的資源養護措施來利用好現有可用資源,提升資源使用效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要低碳與循環并舉。堅持用工業理念謀劃水產發展,大力發展低碳、循環漁業,拓展多維發展空間,實現由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質的飛躍。要在不擠占耕地、不擴大養殖水面的基礎上,大力推廣蝦稻連作、蝦蟹混養、魚沼果立體循環養殖等先進的生態高效模式,提高投入產出率。要鼓勵發展工廠化設施漁業,推廣節能降耗設備,減少殘餌對水體的污染,減少水產用藥,防止農業面源污染,實現養殖用水達標排放。努力實現漁業能量的循環、漁業第一產業與二、三產業的循環、漁業與農業的循環,達到漁業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魚與大自然的和諧統一。
要特色與效益共贏。按照“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積極開發特色漁業資源,在提高現有養殖品種單位面積產量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小龍蝦、河蟹、鱖魚、黃鱔等優勢品種生產,大力開發大鯢、胭脂魚、鱘魚等名貴特色品種養殖,優化養殖結構,提高名特優比重,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產業效益。用開拓產業發展空間的新成效來鞏固淡水第一大省地位,用轉變發展方式的新成果來加快水產強省建設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