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工作“包容性增長”從狹義上來講,是指為黨員、干部、人才公平合理地提供組織資源和發展機遇,縮小潛在差距。從廣義上講,是指各級黨組織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兩滿意”(讓黨滿意、讓干部群眾滿意)為追求,推動組織工作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江蘇省如皋市堅持創先爭優促轉型,推動組織工作“包容性增長”取得了階段性成效。近日,全面介紹如皋組織工作創先爭優的實踐案例集《科學發展的堅強保證》與真實反映大學生“村官”工作生活的日記選編《燃燒的青春》及其同名電視片已在全國公開發行。
在實現資源共享上創先爭優促轉型,著力打造均衡化的黨員服務平臺
針對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客觀上存在的差距,強化統籌整合,最大限度地發揮整合資源的共享效應。
一是構建共享陣地資源。順應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要求,推動陣地資源由彼此分離向互動融合轉型。充分發揮市委黨校、職業學校等城市培訓資源作用,定期組織農村黨員經紀人、鎮村干部參加培訓,不定期組建宣講團赴基層宣講,讓農村黨員分享城市優質資源。創建全省首家《黨建手機報》,開設《時代先鋒》、《雉水講壇》電視專欄,建成348個遠程教育站點,形成市、鎮(區)、工業園區、村(社區)、黨員中心戶、公共場所六級教育網絡體系,讓社會黨員分享機關優質資源。建立了22家新型村干部實踐鍛煉基地,開放紅十四軍紀念館、熔盛重工船舶展覽館等干部教育基地,讓群眾黨員分享干部教育資源。
二是探索激活組織資源。突破條塊分割、區劃有別的傳統思維,發揮黨組織獨特的紐帶作用,破解短板效應。探索“村村聯建”黨組織發展模式,通過實施強村“三幫三建”(幫謀劃、幫項目、幫扶貧,帶產業、帶黨建、帶文化)帶弱村,規避弱村更弱的發展傾向。探索“村企共建”黨組織發展模式,實施“千企連百村、共建新農村”活動,29個村(社區)與轄區內百強企業聯合建立黨組織,切實發揮這些企業在開展公共服務、調整產業結構、興辦農產品加工業等方面的作用。探索“跨區域產業黨組織”設置模式,建立“產業型”黨組織207個,加速了產業化、集約化發展,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
三是科學導流財力資源。對弱勢黨員和后進黨組織,力求通過“輸血”促進“造血”。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了農村老黨員公寓集中供養模式,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總額為430萬元的黨員陽光關愛基金,籌措1200多萬元為435家老黨員危房戶實施了危房改造。
在打破體制壁壘上創先爭優促轉型,著力健全公平化的干部選任機制
打破身份、城鄉、信息等體制壁壘,暢通流動渠道,從多領域、多層面、多群體中選任干部,提高選人用人工作公信度。
一是打破不平等的身份壁壘。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原則,吸納原有體制外優秀人才,優化干部隊伍。注重拓寬村級黨組織書記選拔渠道,從高學歷人才、“兩新”組織業務骨干、創業能人等各類群體中,確定了80名村級黨組織書記后備人選。注重選拔優秀大學生“村官”進入干部隊伍,125人擔任村級黨組織副書記以上職務,3人進入市、鎮機關領導班子,76人被列為科級黨政后備干部。注重從基層選拔優秀干部,先后有12名村級黨組織書記被錄用為公務員,11名村級黨組織書記提拔進入鎮級領導班子,19名村級黨組織書記明確享受副科級待遇。
二是攻破不統籌的城鄉壁壘。加強城鄉干部之間的交流,使干部選用上下貫通,優勢互補。建立“四線四百”實踐鍛煉機制,每年選派400多名市級機關年輕干部分別到新農村建設、信訪維穩、城市建設和招商引資等四條基層一線進行實踐鍛煉,增強服務基層能力。
三是擊破不對稱的信息壁壘。公開是民主的前提,透明是公正的基礎。引入組工系統外人員參與干部考察工作,實行組織工作新聞發言人制度。堅持公開擬選職位,對出現空缺的領導崗位及其基本資格條件通過行政網絡系統和媒體公布于眾。堅持公開選拔辦法,明確比選、差額票決、公開選拔三種用人方式及報名推薦、資格審查、素質測試、考核考察、綜合考評、公示上崗六個推選程序,變“伯樂選人”為“機制選人”。 (作者為中共江蘇省如皋市委常委、組織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