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才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幾點建議
近幾年來,我們在人才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對照新形勢新要求,還面臨著許多新問題、新情況。比如,如何規范人才工作考評機制,如何整合優化各類人才資源,如何加大人才開發交流力度等,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課題。今后,我們將以本次會議為契機,進一步改革創新,主動適應如皋在新起點上推進轉型升級的需要,努力建設一支自覺引領科學發展、善于推動轉型升級的新型人才隊伍,為江蘇“兩個率先”和如皋“轉型升級調結構、奮力跨江爭八強,開啟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新征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根據省委組織部要求,我們前期通過召開座談會、問卷調查、走訪交流等形式,對“人才工作如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這一課題進行了調研和匯總,現將有關意見建議匯報如下:
1.建立人才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考核評價機制。建議省委組織部及相關部門出臺相關文件,制訂人才工作服務科學發展的目標責任考核機制。在考核指標上,以人才工作創造出的經濟社會效益為主要考評指標,重點考評人才工作實績和社會公眾對人才工作成效滿意度的總體評價;在評判主體上,堅持全面、動態的原則,將對考核對象抓人才工作情況有發言權的群眾代表納入主體結構,增強考評結果的全面性和準確性;在考核方法上,按照客觀公正、易于操作、注重實效的原則,把日??己伺c年度考核結合起來,把上級考核與群眾評議結合起來,提升評判質量。
2.建立人才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整合機制。建議出臺引導人才有序流動、激發人才活力、發揮人才最大效益的政策措施。鼓勵基層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靈活的引才政策。鼓勵“兩院院士”、國家“千人計劃”人選等全省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在不改變身份,不遷移戶口、工資、檔案的情況下,“柔性”服務基層。建議組織高校、科研院所等優質資源與基層企業進行對接,促進高校優質資源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出臺相關文件,打破人才流動的壁壘,鼓勵黨政機關人才向企業流動,允許企業高級人才到政府任職,對于各地招錄的高級政府雇員和高學歷黨政后備人才,有突出貢獻的,打破“身份”制約,適時吸收進入黨政干部隊伍,探索建立政企雙向流動的人才機制。
3.建立各類人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鑒定認證機制。堅持干中辨才、賽中識才,不唯學歷、不唯資歷、不唯職稱、不唯身份,以能力辨優劣、按實績論“英雄”,廢除人才評價“終身制”。制定分層分類的人才評價體系,形成黨政領導人才重在群眾認可、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重在市場和出資人認可、專業技術人才重在社會和業內認可的人才評價機制。建議出臺相關文件,規范對人才資格的認證,以業績為核心,由品德、知識、能力等要素構成的人才評價體系。例如,省“雙創”人才的評選,應進一步突出“創新、創業”的要求,放寬學歷、年齡、籍貫等方面的限制。
4.建立促進人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激勵保障機制。建議加強對人才創業創新政策的支持,完善人才扶持機制,幫助基層集聚“三創”人才,推動成果轉化。建議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出臺鼓勵大學生村官創業的相關政策,對大學生村官的創業項目給予資金、稅收等方面的扶持,同時關注考上公務員的大學生村官的創業問題,及早拿出積極穩妥的解決辦法,避免出現大學生村官思想波動,各地各行其是的現象。加大對人才引進載體建設的扶持力度,特別是要對蘇中、蘇北地區吸引高端人才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財政、稅收、社保等方面的政策傾斜。加大對專利發明和轉化的支持保護力度,規范技術產權交易活動,著力破除先進制造業發展的知識產權瓶頸,保證人才安全創業、安心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