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奧的爭斗
圍繞關稅同盟問題,普奧雙方最后擺開了勢不兩立的架勢:普魯士財政大臣莫茨曾開門見山地指出:“德意志必須結成一個強大的、幅員廣闊的國家。奧地利由于已陷入內部麻煩和歐洲事務之中,不可能解決德意志問題,因此,這個國家必須從德意志開除出去,必須由普魯士來統一德國,關稅聯合正是德國統一的前提。”而奧地利首相梅特涅也在以后認識到:“關稅同盟是一個國中之國,它使普魯士在德意志的優勢地位得以確立和鞏固,它動搖了德意志的均勢,這是非常危險的。”然而,奧地利由于受客觀條件的限制和自己的舉措失當,而在“被開除的”道路上,邁出了“危險的一步”。分析起來,之所以造成這樣的局面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普魯士經濟上的強大。在關稅同盟建立前,普魯士已進行了施泰因―哈登貝格改革,在維也納會議上它又得到了德意志最富庶、最先進的萊茵地區和威斯特發侖地區。普魯士擁有重要的出海口和魯爾、薩爾和上西里西亞煤、鐵等豐富資源(占關稅同盟原料生產的95%)。德意志許多邦國的經濟發展,都離不開普魯士的資源和出海通道。
其二,在建立關稅同盟的過程中,普魯士采取積極進取和靈活的姿態。這表現在一開始的大張旗鼓地宣傳鼓動,尋求一切機會四出談判,極盡所能爭取談判的成功。在策略上,普魯士機巧地繞過了由奧地利控制的聯邦議會,利用德意志聯邦條例第19條允許各邦可以就商業、交通事宜進行磋商的規定,逐一又打又拉地與各邦進行談判。在談判中,普魯士主要采取拉攏的手段,在關稅收益的分配上作出重大讓步:關稅同盟的其他諸邦在同盟條約生效后,關稅收益均有大幅度的增長,巴伐利亞在第一年關稅收入就增加了100%;而普魯士是唯一關稅收入減少的邦國:一開始關稅總額減少 25%,一直到1838年方恢復到原有水平。
其三,奧地利雖說在經濟上處于劣勢,但在歷史上長期處于老大的位置,再加上許多邦國出于自己的利益,也并不希望普魯士迅速躥升,而認為普奧的并駕齊驅相互掣肘是最理想的局面,故本來奧地利有許多機會在關稅問題上找到自己的盟友。但奧地利對此或高高在上;或漠然處之、動作遲緩;或在與一些邦國談判時,錙銖必較,一點也不肯讓步,而導致談判的失敗。
德意志關稅同盟的建立是1815—1848年期間在德意志范圍內發生的最為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在政治上,它促進了德國的統一。在經濟上,它推動了全德共同市場的建立和工業的發展。在工業發展方面,當時的鐵路建設、煤、鐵工業的迅速成長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