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災荒史學科建設
既然社會生活對災荒史學科的發展存在著緊迫的要求,史學工作者理應通過艱苦細致、鍥而不舍的學術實踐,使災荒史研究取得真正突破性進展,為災荒史走向繁榮作出自己的努力。為了做好這個工作,我以為重視下面五個方面的結合是十分重要的:
一是社會科學工作者同自然科學工作者的結合。就災荒史來講,提倡社會科學工作者同自然科學工作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倡社會科學同自然科學之間在研究內容、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上的交叉滲透,尤為重要。因為災荒史既要研究自然,又要研究社會,特別是要從自然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中,揭示問題的本質,發現事物的規律。
二是學術研究的開拓創新同歷史資料的發掘整理的結合。歷史資料是認識歷史的根據和基礎,必須克服重學術研究、輕資料整理的錯誤傾向。事實上,災荒史的資料既大量存在又分散難找,急需投入相當的人力、物力,作有計劃的發掘整理。
三是基礎研究同應用研究的結合。正確處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關系,是學術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像災荒史這樣既包括基礎研究又包括應用研究的學科,科學合理地對待二者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基礎研究離不開現實生活的出發點,應用研究也離不開深厚的學術根基。厚此薄彼,有失偏頗;互濟互動,相得益彰。
四是中外學者的結合。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要求人們更多地站在整個人類和世界的角度,去面對和思考人類生存所無法回避的各種問題。研究災荒史的中外學者之間加強學術交流,不僅相互提供學術資料、交流學術心得、共享學術成果,而且廣泛開展實質性的共同研究,就成為一項切實而緊迫的任務。
五是學術工作者同實際工作者的結合。專門從事災荒史研究的學術工作者,數量畢竟是有限的。社會上還有一支數量龐大的防災抗災的實際工作者隊伍,他們理應成為學術工作者的良師益友和思想源泉。像災荒史這樣同廣大群眾有著密切聯系的學科,如果學術工作者不從廣大群眾的生動實踐中吸取營養,如果學術研究不能得到廣大群眾的關注和反響,那就不可能有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