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貧困地區縣域經濟與發展較快的地方相比,還存在著經濟總量偏小、綜合實力不強、發展方式落后、資源環境壓力大、競爭力弱等問題。貧困地區縣域經濟要做大做強,離不開四個方面的努力。
擴大開放,轉變觀念,打破思想禁錮。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轉變觀念,是當前貧困地區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當務之急。要順應時代潮流,破除狹隘的地方意識,牢固樹立大開放的市場觀念,站在更廣、更高的層面看發展、看未來,把擴大開放作為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突破口。要重新審視自身條件,拓寬資源認識空間,破除無資源無發展、缺資源無優勢的悲觀思想,跳出資源優勢就是礦產資源的認識局限,著力樹立全新的大資源理念,積極挖掘區位、交通、文化、旅游等多種資源優勢。
因地制宜,強化特色,搶占競爭制高點。在當前市場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地區之間競爭日趨激烈,貧困地區要發展縣域經濟,必須走特色之路,不斷打造和強化特色經濟。一是放眼縣域以外,找準特色。站在所處經濟區域的高度,結合本縣實際,著力打造區域特色經濟;二是打破常規思維,做強特色。走非均衡發展之路,合理配置資源,揚長避短,充分發揮綜合優勢,著重抓好具有較強競爭力和規模優勢的主要產業;三是實施品牌戰略,做精特色。著力打造優勢產業品牌、優勢企業品牌、優勢產品品牌,以品牌的發展帶動經濟發展,提高核心競爭力。
“軟硬”兼施,優化環境,增強經濟吸引力。當前,優化經濟環境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競爭點,是招商引資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貧困地區在加強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優化縣域經濟發展硬環境的同時,還要不斷創新機制制度,切實優化縣域經濟發展軟環境。要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切實強化服務意識,改善服務態度,主動與基層、企業、納稅人等服務對象保持“零距離”,積極為其排憂解難。要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用足用活各項優惠政策,為縣域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要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采取多種方式,積極引導社會經濟行為不斷走向規范、走向正軌道;切實加強職能部門廉政建設,強化服務意識,減輕企業負擔。
吃透政策,爭取項目,把握發展主動權。項目建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力支撐和動力,抓項目就是抓發展,只有堅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項目、引資金,才能增強經濟發展后勁。當前,縣域經濟發展能力和綜合實力的競爭越來越集中地體現為項目的競爭。貧困地區發展縣域經濟要搶抓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沿海地區產業梯度轉移機遇,認真研究政策,吃透政策,把準脈搏,緊密結合本縣實際,堅持可持續發展和集群發展的原則,力爭大項目,培精小項目,力引縣外客商投資,強化縣內信貸支持。同時,積極運作,爭取更多的項目進入國家、省、州投資的計劃籠子,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作者系瀘溪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