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創新是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以來實踐發展和精神演進的鮮明特征。江蘇人民在改革開放的征程上,以“創業、創新、創優”的“三創”精神為動力,積極探索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之路,取得了巨大成就。“三創”精神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是江蘇人民成就改革發展偉業“精”、“氣”、“神”的集中凝結,是對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詮釋。
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具體展現
“三創”精神的本質是自我革命和自我超越,敢想敢為,求新求變,奮發進取,超越現有的體制機制及生存、發展、工作狀態,在更高更廣的層面上實現自我價值,推動社會發展。
“三創”作為一種精神特質,是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江蘇的具體展現。創業是一切事業成功的基石,是對庸庸碌碌、安于現狀的突破。創業的過程往往不會充滿鮮花和掌聲,而是時刻面臨著風險和挑戰。要不要創業、創什么業、如何創業,是對人們智慧、勇氣和膽識的考驗。創新是對已有工作方式、狀態的超越。它需要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千方百計地去謀求現有條件下的新突破、新發展,從而在變動的形勢和環境中發現機會、創造機會、把握機會,更好地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從而成就更加輝煌的事業。創優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狀態,是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的體現。它要求人們永不自滿,不斷為自己樹立新標桿、高目標,努力創造一流業績。創優的這種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與創業、創新一樣需要革故鼎新的智慧、勇氣和決心才能實現。
“三創”精神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生動實踐的理性概括和升華。改革開放初期,蘇南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而支撐這一奇跡的正是蘇南農民“踏遍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排除千難萬險”的“四千四萬”精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江蘇又先后涌現出一批自強不息的先進典型,形成了爭創一流的張家港精神、自費開放的昆山之路、資本市場的江陰現象、新農村建設的華西經驗等。它們是“三創”精神在江蘇改革發展不同歷史階段表現出的具體形態。
邁向改革發展新征程的強大動力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是江蘇在本世紀頭20年發展的總定位,是引領全省人民開拓奮進的目標愿景。胡錦濤同志對江蘇工作提出“六個注重”的新要求,殷切希望江蘇繼往開來,堅持“兩個率先”,在新的起點上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兩個率先”既是一個物質文明建設進程,也是一個精神文明建設進程;不僅要形成現代產業體系、城鄉格局,而且要塑造科學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良好社會風貌。當前,弘揚“三創”精神,就是要將自覺的創業行為、不懈的創新追求、強烈的創優意識深深地植根于廣大人民群眾進一步推進改革發展的實踐之中。
創業是自強之本。弘揚創業精神,就是要把艱苦創業、自主創業、全民創業作為思想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鼓勵、支持和引導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干部創事業,形成家業殷實、企業興旺、事業發達的生動局面。江蘇新時期的創業不僅僅是經濟總量的增加,還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構建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服務經濟為主體、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現代產業體系。
創新是發展之源。弘揚創新精神,就是要使思想解放、敢干敢變、與時俱進成為新時期思想文化的鮮明特征,鼓勵、支持和引導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管理創新,形成用新觀念研究新情況、用新思路落實新任務、用新辦法解決新問題、用新舉措開創新局面的生動景象。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推進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管理創新,率先建成創新型省份,實現從江蘇制造到江蘇創造的新跨越。
創優是進取之道。弘揚創優精神,就是要讓爭先進位、勇于攀登、敢創一流成為人們精神風貌的主流,鼓勵、支持和引導崗位創優、行業創優、區域創優,形成各個勞動者創先爭優、各個單位勵精圖治、各個地區百舸競流的生動格局。江蘇新階段的創優要站在更高的起點上,以世界眼光和寬闊胸襟,積極進取、精益求精,使自加壓力、開拓進取、追求卓越的精神在江蘇大地上得到全面實踐。(執筆:臧乃康 王建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