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世界格局的判斷,成功地制定了強國富民的重大戰略
進入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東西方冷戰格局結束。通過一段時期的冷靜觀察和思考,江澤民等國家領導人提出了對國際形勢的基本看法,認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動的歷史時期。兩極格局已經終結,各種力量重新分化組合,世界正朝著多極化的方向發展。盡管目前國際形勢動蕩不安,充滿各種矛盾,但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
在和平的環境下加快中國的發展。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整個90年代中國內政的最大調整,也是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理論的偉大創舉。從1993年起,中國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中心任務,加快了改革開放的步伐,有步驟地推進了一系列改革。到20世紀行將結束時,中國已初步建立起有國家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
從90年代下半期開始,中國日益感受到了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和影響。1996年8月,江澤民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指出:“從國際上看,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的發展,國際經濟競爭愈來愈激烈,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交往和聯系越來越頻繁,面臨的風險可能加大。”這是江澤民第一次提出“經濟全球化”的概念。1998年江澤民明確指出,在國際經濟領域中,一個引起人們普遍關注的趨勢,就是經濟全球化。同時,他還強調要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因為“它有利于我們吸引外資,彌補國內資金的不足;有利于我們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有利于我們學習先進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管理人才;有利于我們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正是基于這一分析和判斷,中央隨后作出了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和實施“走出去”等重大戰略決策,并堅持不懈地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努力。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來,針對國際形勢繼續發生復雜深刻變化,胡錦濤指出:“世界多極化前景更加明朗”。在政治上,一方面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國際關系民主化不斷推進;另一方面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有新發展新表現,意識形態領域的對抗依然激烈,國際力量對比呈現北強南弱、西強東弱的基本態勢。為此,胡錦濤指出:新挑戰新威脅在增加,我們應該嚴肅地思考如何更好地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嚴肅地思考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并成為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
中國共產黨認識和駕馭形勢的主要歷史經驗
90年來,中國共產黨在異常復雜環境中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創造了偉大的業績,積累了豐富的分析和駕馭形勢的寶貴經驗。
堅持辯證觀點是認清形勢的根本方法。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過程都是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事物的運動和發展,都是聯系中的運動和發展。因此,中國共產黨在觀察國內形勢時,總是聯系國際形勢;在觀察國際形勢時,總是聯系國內形勢,從而得出了正確的形勢結論,并據此制定出了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推動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不斷前進。
從國情出發是正確分析形勢的客觀要求。“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國情”的“實事”是一種客觀存在,相對于人們的主觀認識來說,它是第一位的。中國的國情是中國革命賴以發生和發展的基礎,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基礎,因而也是中國共產黨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基本依據。1982年9月,在洞察國際國內形勢的基礎上,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明確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此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成為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
善于抓住社會主要矛盾是有效駕馭形勢的決定因素。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在復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在蘇聯解體的過程中,中共黨內在討論如何吸取蘇聯和東歐教訓中,有人提出了要把“防止和平演變”置于優先地位的觀點。江澤民在總結這場討論時指出,防止和平演變最根本的措施是把國內的事情辦好;中國既要堅持改革開放,又要防止和平演變,但不能有兩個中心,只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是緊緊抓住了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
堅持以實踐的觀點認識形勢,堅持用統籌兼顧的方法分析形勢,堅持立足社會階段特征判斷形勢,才能深刻把握中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才能破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難題,這是我們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戰斗武器。(作者單位:中共南京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