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表現和闡釋現實?
直面社會矛盾 打破既有模式
以現實為題材的現代戲怎么闡釋現實和表達現實?從這次展演中,我們看到了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的回歸。《西京故事》等多部現代戲對現實社會矛盾的揭示和思考,體現了劇作家敢于直面現實的勇氣。《西京故事》寫羅天福一家進城后的酸甜苦辣,表現在經濟轉型期農村人渴望到城市謀生活、求發展過程中的遭遇。因為城市的生活水平比農村高,城里人覺得比農村人高出一等,所以像羅天福這樣有一定文化的農村人就追求實現“西京夢”。盡管他有技術,兒子、女兒又都考上了大學,但還要被某些城里人所歧視。他的兒子甲成學習成績優秀,但在同學的特殊照顧中感到失去了尊嚴。這是一種深層的文化心理,它并不會因為經濟的迅速發展而很快改變。劇作家陳彥說寫這個戲是為了表現對農村人和農民工的尊重。作家的這種態度首先就值得尊敬。作品提示我們重視這樣的問題,對于改變文化心理,構建和諧社會,是有重要意義的。
另一部秦腔《秦腔》是根據賈平凹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小說描寫農村變革中傳統文化和鄉土觀念所受到的強烈沖擊。秦腔演出更集中表現了群眾對傳統藝術和鄉土文化的熱愛和堅守,同時也揭示了生活發展中出現的“悖論”——華麗的酒樓在農村的土地上建起來了,農民勤懇樸實的精神,辛勤耕作的傳統就會喪失嗎?生活現代化了,有幾百年歷史的秦腔就會“無可奈何花落去”嗎?河北梆子《日頭日頭照山鄉》、蒲劇《山村母親》涉及到中國傳統鄉土社會里家族矛盾、貧富利益沖突、崇高的母愛被功利的現實蹂躪等問題,反映出當下部分群體的生存狀態和心理狀態。
另外一些作品則表現了平凡人物的高尚情操。蘇州滑稽戲《顧家姆媽》寫一個保姆阿旦數十年自覺自愿地撫養主人拋下的一對孩子,歷經困難和委屈而無悔。甬劇《寧波大哥》里兩個寧波籍小人物相互扶持,走出生活困境。內蒙古二人臺《花落花開》里車禍肇事者真誠,死者家屬寬容。這些普通人的身上體現了基本的人倫和價值觀,在今天顯得特別可貴。
有些社會矛盾,在生活中就不易解決,在短短的兩個小時演出時間中硬要解決,就難免顯得勉強。這就要求我們的劇作家、藝術家打破既有的創作模式,勇于獨辟蹊徑,在舞臺上更藝術地展現多彩的現實生活。
如何創新表述方式?
減少大制作 重視戲曲本體
戲曲藝術要發展就必須不斷創新,現代戲創作也在推動著戲曲藝術的創新。
首先是現代戲不斷出現新的人物,它就要求作品的音樂唱腔、表演風格和表演手段都要與塑造新人物相適應。塑造英雄人物歷來是一個難題。深刻理解英模人物又能通過準確的藝術手段表現出來,對戲曲演員是艱難的挑戰。從這一批現代戲作品看,很多優秀的演員發揮了出色的創造,塑造出具有崇高思想而又可愛可親的新的人物形象。王紅麗扮演的劉胡蘭,周婧扮演的江姐,華雯扮演的王瑛,劉秀榮扮演的宋慶齡,張輝扮演的李四光,都對傳統的表演有新的突破。
第二,革命歷史題材創造新的敘述方式。革命歷史題材使劇作家、藝術家獲得許多藝術的創新點。如湘劇《李貞回鄉》寫共和國第一位女將軍李貞回鄉,作品把歷史與當時的現實交叉起來,表現李貞對從前的戰友、鄉親以及從前的丈夫新的認識。這段故事所蘊含的道理對今天的干部卻仍有深刻的啟示意義。這部作品表明,革命歷史題材可以而且應該有新的寫法。
第三,對戲曲本體的藝術價值有了更充分的認識,更重視發揮戲曲自身的表現功能。這些現代戲無論是古老劇種還是較年輕的劇種,無論是大戲還是小戲,都有鮮明的劇種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有的作品劇本偏于寫實,念白、歌唱與舞蹈動作力求結合得更緊密,使舞臺演出有較強的節奏性。為大家所詬病的“大制作”的傾向顯著減少。一些導演在現代戲創作中努力追求技術創新與傳統手法的結合。已故著名導演余笑予執導的黃梅戲《李四光》運用圓柱形墻幕,使這一表現科學家的作品更具“科技”色彩,而演員的表演在靈活空闊的空間中也可得到充分的發揮。
展演只是現代戲創作冰山之一角,現代戲創作中藝術真實和生活真實的關系等基本問題還有待實踐和理論更合理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