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動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這是一個關系四川今后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方向和戰略舉措的重大課題,對這項工作和推進的決策必須建立在長遠性、現代性、國家性以至國際性的高度。
抓住歷史機遇壯大四川經濟
根據國務院批準的《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國家要求已經分治的四川和重慶進一步聯合起來,從新世紀第二個十年起引領西部大開發,建成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全國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輻射西部的現代服務業高地,暢通南向、東向、西北向對外大通道,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經濟技術的交流與合作,構建重慶、成都兩個國際性大都會,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示范區、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安全區。在這些角色中,最重要的是以成渝經濟區為產業和出口商品生產基地、國際貿易中心、連接東西南北特別是向西的綜合交通樞紐,引領西部大開發,突破亞歐大陸的阻隔,推進我國的向西大開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沿海發展戰略,致力于向東、向海洋沿岸國家開放,現在這條路已經走通,但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特別是對美、對日、對澳、對拉美,還要大力推進。而從長遠的戰略考慮,向西開放,對我國同樣十分重要。在我國西部,有幾十個國家,近二十幾億人口,基本上都是發展中國家。石油、天然氣資源及其他資源十分豐富,是我國石油的主要供給地。開拓與這些國家的經貿合作與政治友好關系,應是我國新時期面臨的重要課題。現在中央已把西部大開發放在特殊重要的戰略地位,采用高鐵和高速公路等手段,打破高山峻嶺阻隔,把鐵路、高速公路修向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以至歐洲,直達大西洋已非難事。以四川和重慶為基地開展同這些國家的經貿合作,使我國形成向東、向西雙向開放格局,是我國國際戰略的需要。
聯動推進“兩化”強大引領實力
國家要求四川扮演的角色,需要有較高的工業化水平,較強大的現代科學技術,較合理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較科學的城市化布局,較完善的交通通道,較發達的內外貿易網絡,較友好的生態環境,較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條件。因此,我們需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根據國際通行標準,我國工業化已進入中后期階段,四川尚處在中期階段。現在達到的水平,與國家對成渝經濟區的要求相比,差距是相當大的。為此,我們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巨大努力:
1,在產業上做大做強現代優勢產業,使成渝經濟區成為我國IT產業和新一代IT產業的主要基地,以至成為國際生產和出口的重要基地。走出朝陽產業和夕陽產業的誤區,用先進技術和現代管理改造工業傳統產業。圍繞拓展國際貿易,發展新的外向產業。
2,打造重慶、成都兩個國際性大都會,把兩極五帶打造成成渝經濟增長軸。在極和軸的輻射和帶動下,在20萬平方公里、9000多萬人口、一小時車程的范圍內,形成現代化高密度的城市群。如同東京、大阪、紐約、倫敦、上海那樣。
3,大力發展高鐵和高速公路,最大限度地縮小城市間的距離,形成城市間的專業化協作和人流、物流的快速流動。要以成渝經濟區為中心盡快打通西南向、西向、西北向的鐵路和高鐵通道,為向西大開放創造條件。
4,營造產業和投資向西轉移的大格局,吸引農村勞動力由向東流動轉為向西流動,由國內流動轉為向亞歐大陸國家流動,進一步吸引東部高級技能人才向西轉移,結合發展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富裕西部人民。
5,打造國家重要的現代農業基地。四川是我國西部最宜農業發展的地區。在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中,要把農業現代化放在重要位置。新型工業化不是孤立地發展工業,而是必須同時發展農業和服務業。我們看到,工業化國家差不多都是農業最發達的國家。如美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都是農產品輸出國。四川工業化必須帶動農業現代化,糧食不僅自給,而且能夠輸出,由此可以說明四川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取得巨大成功。
重視地理變遷重塑四川經濟地理
2010年世界銀行出版了一部引人注目的2009年世界發展報告,題目叫《重塑世界經濟地理》。
這個報告用最新的經濟地理研究成果,總結了世界數十個國家的發展狀況和經驗,得出了“密度”、“距離”和 “分割”三大特征。運用這三大特征審視世界發展,作者發現世界上三個最繁榮的地區典型:首先是東京。東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4的日本人口即3500萬人口擁擠在這塊不足日本總面積4%的土地上。這里最顯著的特征是“密度”。其次是美國。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也許是世界上流動性最強的國家,每年有3500萬人更換居所。這里最顯著的特征是“距離”。這是因為經濟活動集中在國家的少數地區,如果想分享這些財富,就必須跨州轉移,以縮短與經濟機會的距離。第三是西歐。西歐是當今世界聯系最為緊密的大陸。在這里,貿易創造了大約35%的國內生產總值。在這里發生著規模宏大的產品流動而非人口的流動。不久前還處于分割狀態的區域,形成了一個空前融合的歐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削弱了經濟“分割”,使專業化和規模化生產成為可能。這個報告認為,近數十年來,像印度、中國、東南亞等的發展,就是因為它們根據經濟地理三大特征促進了地理變遷。如城市的增長促進密度的提高;工人和企業向密集區遷移,以縮短距離;國家削減邊境經濟壁壘,進入世界市場,以獲取規模和專業化收益。報告建議,上述地理變遷將有助于世界其他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非洲的發展。這個報告的理論和觀點足以給我們重大啟示,據此重塑四川經濟地理,將有助于四川聯動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的進程,擔當起國家賦予我們的重任。(作者系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