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幫助困難群體 扶貧濟困促公平
有人說,中國既富裕,又貧困。說她“富裕”,是因為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說她“貧困”,是因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還排在世界100位左右,特別是還有一個龐大的貧困人口群體。按照人均年收入1274元的貧困人口標準線,到2010年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仍有2688萬,城市中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的還有2300多萬人。對這些特殊困難群眾給予更多的關愛,不僅是社會財富分配公平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
加大對困難群眾的扶持力度,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正成為黨和政府促進分配公平的重要舉措。“十二五”期間,將進一步加大扶貧力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就業幫扶、生活救助、醫療互助等幫扶制度,更好地解決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
織密城鄉低保網。社會保障既是生活保障網,也是分配調節器。要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擴大保障覆蓋面,提高保障標準和保障水平,保證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權益。“十二五”期間,將健全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合理提高低保標準和補助水平,最低生活保障在較高水平上實現應保盡保。今后5年,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將年均增長10%以上,困難群眾將得到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社會保險法》讓人人享有社會保障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2011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社會保險制度的綜合性法律,是黨和政府履行“讓人人享有社會保障”承諾的法律保證。《社會保險法》從法律上明確國家建立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制度,并對確立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制度,提高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統籌層次,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等作出原則規定。《社會保險法》的實施,對于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具有重大意義。
筑牢多層救助堤。社會救助包括低保生活救助、醫療救助、災害救助、五保供養、臨時救助等。應不斷完善救助制度,加大救助力度,提高救助標準,建立城鄉一體、覆蓋全國、能夠基本滿足多種困難救助需求的社會救助體系。提高農村五保供養水平,做好自然災害救助工作,完善臨時救助制度。
打好扶貧攻堅戰。2011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提出啟動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扶貧開發攻堅工程,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步伐。我國將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加大扶貧力度,提高扶貧標準,逐步提高貧困人口健康生活水平和穩定發展能力,力爭到2015年,使貧困人口顯著減少,到2020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