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社會史研究的民眾視角
www.hxt111.com?2012-01-19 09:45?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我來說兩句
其四,對于村落社區中大量游蕩著的貧窮痞棍、土劣乞丐等人群,鄉民也有與傳統認識不盡相同的觀點。首先,鄉民普遍認為,貧窮的痞棍不能簡單視為“弱勢”,與普通極貧戶列為同一階層。因為他們不愿意靠正當職業謀生,常常為非作歹,這種謀利的動機與因貧窮所致的無所畏懼的性格,使得他們在動亂的年代,極有可能借機浮出水面,成為主導鄉村秩序變遷的力量。此外,當村莊外部環境極其險惡時,土劣充斥于鄉村政權。這種狀況的形成并不能單純認為是“土劣”謀利的單方面不軌行為,事實上,也是民眾的一種“主動”選擇。換言之,“土劣”執政,在特殊情況下,也對村莊有著一定的“保護”作用。 以上可知,鄉村民眾視野中的社會分層序列,與以往借助于外來的理論“由外向內看”或者“自上而下看”的視角觀察中國鄉村社會分層所得出的結論是有所不同的。 當然,強調底層民眾的視角,旨在最大限度地沿著鄉村社會自身發展演變的軌跡來研究問題。這一視角的選取,不等于只從歷史事實與經驗出發,對歷史試圖機械地描述與復制,歷史行為并不能自我解釋,行動者的分層觀也未必能為行動者所完全意識到。在“閱讀”鄉村社會,探明鄉村民眾社會心理并作出真實判斷的基礎上,借助于能夠最大限度符合他們自身價值判斷與邏輯體系的既有理論與概念作為分析的工具也是必要的,在此基礎上才能對于“雜而無緒”的“感性”實踐層面提供一種具有說服力的解釋,從而進一步提煉與歸納本土化理論。例如,在“閱讀鄉村”中我們發現,鄉村民眾不僅僅根據財富的多少來品評村莊成員的社會地位,而且也根據不同成員的學識、能力、聲望、德行、社會關系以及一些體面的特征、行為舉止等多種要素來衡量村莊成員的地位,對于諸多的標準,進行分類與歸納很有必要。又如,村莊中較為富裕、德高望重、處于最高社會地位的階層群體,一個突出的行為特征是經常參與社區內外的諸多領域的實踐活動,并且基本上沒有直接的經濟回報。對于這一階層的此種行為動機與價值取向,予以理論上的闡釋也是必需的。再者,鄉村民眾的話語體系中并沒有“領袖”、“能力型”人才、“普通民眾”與“弱勢階層”的原初表達,鑒于其話語表達繁復駁雜,或其表述中只有此類階層群體的具體特征描述而沒有一個名詞作總體上的高度概括,那么,作為局外的觀察與研究者進行歸納與分類也是必須的,這種概述是行動者對自己所提供的描述的補充而不是替代。 需要補充的是,以鄉村民眾為研究的視點,力求與民眾的心態、判斷、價值觀相一致,但是鑒于歷史資料、所處空間與時間的有限性,研究結論與邏輯不可能完全與民眾的分層觀相重合,只是一種最大限度的無限接近而已。 (渠桂萍 作者單位:太原理工大學政法學院)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