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7月份以來,中國監管部門主導的反壟斷調查驟然提速。
國家發改委、國家工商總局在短短半個月的時間內,相繼宣布對進口奶粉、黃金首飾、食品包裝行業的巨頭進行反壟斷調查。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徐洪才對騰訊財經表示,“反壟斷調查”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顯示出監管部門對維護市場競爭的意圖越來越強,對壟斷行為的容忍度越來越低。
而在商務部研究院外資部主任馬宇看來,監管部門在反壟斷的作為已經缺位很久。“雖然現在在奶粉、黃金上面有了一點動作,但人們更愿意看到反壟斷部門能蒼蠅、老虎一起打。如果只打一些蒼蠅,不免會有作秀之嫌。”
反壟斷元年
在眾多被調查的企業看來,中國7月的反壟斷風暴來的毫無征兆。
一位外資奶粉企業發言人向騰訊財經表示,今年中國監管部門的反壟斷力度和密集程度,是以前從來沒有出現過的。
上述人士的感慨,得到了眾多外企人士的認同。在他們的印象中,中國的反壟斷調查是一個對公眾來說還顯陌生的新生事物。
事實上,自從2008年8月頒布以來,反壟斷法已經在中國實施整整5年了。但在這5年中的前4年間,監管部門在反壟斷行動上鮮有作為。
最早到一個案件是在2011年11月,發改委向山東兩家藥企開出了中國首張反壟斷罰單。這兩家企業被指壟斷一種抗高血壓藥物的原料藥,將原本每公斤不足200元的原料最高哄抬到2600元,兩家企業共被罰款700多萬元。
這也是在2013年以前,反壟斷法實施4年多以來監管部門發出的唯一一張反壟斷罰單。
進入2013年后,國家發改委在反壟斷調查上突然發力。
1月4日,韓國三星、LG、以及我國臺灣地區的奇美、友達、中華映管和瀚宇彩晶等六家大型液晶面板生產企業,收到中國發改委開出的3.53億元人民幣罰單。
調查顯示,上述六家企業在2001~2006年先后召開53次“晶體會議”,協商液晶面板價格或交換市場信息,操縱中國市場價格(2001~2006年,面板成本約占彩電生產成本的80%),損害了其他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發改委因其合謀操縱液晶面板價格開出1.44億元罰單,而包括責令退還、沒收和罰款在內的總金額則達到3.53億元。這是我國首次對境外企業實施價格壟斷處罰。
1月22日,國內白酒行業的龍頭茅臺和五糧液因實施價格壟斷被罰4.49億元。其中貴州茅臺被罰2.47億元,五糧液被罰2.02億元。這也是我國《反壟斷法》2008年實施以來監管部門開出的額度最大的罰單。
7月份,中國反壟斷調查再度提速,國家發改委、工商總局先后對奶粉、包裝、黃金首飾等行業巨頭發起反壟斷調查。包括之前的液晶面板、白酒,短短7個多月內,反壟斷調查的范圍不斷擴大,覆蓋了中國5大行業數十家國內外巨頭。
一位反壟斷專家向騰訊財經表示,從上述案件的罰款額度和調查密集程度看,監管部門反壟斷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反壟斷風暴已經在2013年形成,可以將今年定義為中國的反壟斷元年。未來,中國的反壟斷調查將成為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