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喜看稻菽千重浪,稻花香里慶豐年。”2022年9月23日,是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俯瞰八閩大地,一片豐收景象:田野上翻滾著金黃的麥浪,果園里掛滿了累累碩果,空氣中涌動著成熟的芳香,農民臉上蕩漾著豐收的喜悅。在這特別的日子里,一起見證福建農信駐村第一書記范鐘敏,用汗水澆灌豐收的肥沃土壤,用責任和擔當建設新農村,用豐收的碩果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帶頭人十分重要,泰寧縣朱口鎮王坑村就有這樣一位帶頭人,他是這里的駐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范鐘敏。范鐘敏,原泰寧聯社金湖社主任,2021年7月,他被下派駐點幫扶泰寧縣朱口鎮王坑村3年,那時起,他就把自己扎根在這里。 進村串戶的“‘民心’書記” 王坑村位于泰寧縣朱口鎮朱青公路沿線,總人口1936人。2018年之前,這里還只是個環境臟亂差、無項目、無產業、無村財的積貧積弱“后進”村。范鐘敏到達王坑村后,迅速投入工作。為了盡快了解村情民意、熟悉新環境、掌握新情況,他堅持“勤”字打底,逐戶上門走訪調研,俯下身、沉下心、融入情,與村民拉家常、話振興。 “遇上這樣的好書記,是我們村的福氣。”提起駐村書記范鐘敏,王坑村肖大姐激動得說道,“以前農村條件差,沒有像樣的地方給孩子玩,孩子們每天不是在家看電視,就是玩的一身泥回來,看見城里的孩子去公園玩,心里只有羨慕的份兒。范書記了解情況后,第一時間為我們村建了兒童樂園,讓村里的留守孩子們也能體驗到家門口游玩的樂趣。” 為加快補齊農村短板,謀劃實施民生工程,范鐘敏組織干部下沉至項目一線,全力推進王坑村污水管網改造、進村道路拓寬、弱電桿線下地等民生工程,并配套建設“鄉愁墻繪”“荷塘彩虹步道”等設施,精準開發集農業體驗、餐飲休閑、研學娛樂、周末親子游為一體的鄉村農旅項目,讓王坑村逐步由一個鮮為人知的偏僻小鄉村蝶變為極具潛力的鄉村休閑旅游“網紅村”。 親力親為的“帶貨書記” “歡迎大家走進直播間,我手里拿的是在我們王坑村特有的富硒紫色土壤里種出來的小籽花生,結實飽滿、口感香郁。”在王坑村部福萬通鄉村振興帶貨直播間內,范鐘敏化身“帶貨主播”,正在向網友們介紹王坑農特產品。 為了打通王坑村農副產品銷路,他充分利用起省農信聯社的“福農E購”電商平臺和直播間,對著攝像機鏡頭,毫不粉飾地把當地生產的小籽花生、黑籽花生、麻面南瓜、大米、辣椒和蓮子等土特產如數家珍的搬到網上宣傳銷售。 “以前總擔心花生種多了不好賣,這下可好,經范書記上網一宣傳,小籽花生已名聲在外,每到8月便供不應求,完全不愁銷路。”種殖戶余大爺笑著說道。 “群眾滿意,就是我的追求。”直播帶貨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范鐘敏眼前的道路,他胸有成竹地表示:“接下來,我計劃把周邊村居的大學生、村干部等力量凝聚起來,充分發揮他們的知識專長,把村里各類農特產品推介出去,實現線上線下同步發展,讓更多的人富裕起來!” 黨建引領的“金融書記” “鄉村振興,重點在產業振興。”范鐘敏深知,抓好黨建促振興是第一書記的首要任務。作為福建農信的青年金融工作者,范鐘敏發揮所長,將泰寧縣首家福農驛站落在王坑村部,致力將“黨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的銀政聯動內容融入王坑村,打造集“金融、電商、物流、民生、服務”五位一體的福農綜合服務平臺,為王坑村及周邊村民、小微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提供一站式、多功能、融合性服務。同時,他積極幫助困難學生申請福建農信助學貸款和福萬通慈善基金,并為符合條件的5家企業和近100戶村民爭取信貸資金約1500萬元,有效破解企業融資和農戶貸款難題,將金融活水引入到田間地頭,不斷拉近同村企村民之間的距離。 此外,范鐘敏按照“黨建引領+產業富村”的發展思路,挖掘地方特色,做足富硒產業文章。在朱口鎮黨委的牽線下,王坑村、石輞村、寨色村、赤坑村牽手建成將溪片聯合黨支部,實行跨村聯建,范鐘敏擔任聯合黨支部書記。他抓住商機,主動對接福建省漢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盤活4個聯建村的荒山荒地,聯合建設占地3000余畝的“泰寧現代農業青梅示范園區”,加快構建集生產、加工、文化、旅游、康養為一體的現代化青梅產業體系。目前王坑小籽花生特色品牌已初步形成,并入選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紫色土壤真正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土地”。 “如今的王坑村已蝶變成為省級鄉村治理示范村、省級鄉村振興實績突出村,村財收入由2019年度的7.7萬元增長到2021年度的15萬元,村集體自有收入實現翻番,帶動脫貧戶戶均增收超6000余元。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做大做強王坑村富硒農產品品牌,圍繞‘山’字保住綠水青山,圍繞‘硒’字打造特色農業品牌,圍繞‘游’字開展賞花品酒之旅,圍繞‘養’字開啟天然氧吧之旅,建設觀光型生態農業,將王坑村打造成有看頭、有品頭的美麗休閑鄉村。”范鐘敏對王坑村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