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基礎教育中存在著過分重視知識灌輸,忽視少年兒童科學素養教育,且有愈演愈烈的傾向,引起了一些兩院院士的關注和憂慮。一位院士批評說:"人家的創新人才是教育制度大批培養的,我們的創新人才是教育制度壓不垮'漏網'的。"(中國青年報2月27日)
當前,我們的基礎教育普遍存在著教師"苦教"學生"苦學"式的知識灌輸教法,這種教育,學生只是為了考試而學習,可能一輩子都記得老師講的內容,卻從來就沒能想過創造一種自己的精彩,都聽老師的,把自己忘了,創新如何去實現?
我突然想起一個有趣的故事,說的是兩個和尚,一個住在東山,一個住在西山兩山之間有一條清澈的小溪。這兩個和尚,每天都在同一時間下山去溪邊挑夠一天用的水,久而久之,他們就成為好朋友了。光陰如梭,日復一日不只不覺已經過了三年。有一天,東山的和尚沒有下山挑水,西山的和尚沒有在意:"也許他睡過頭了"。哪知第二天,東山的和尚還是沒有下山挑水,第三天,第四天也是如此,西山的和尚擔心起來:"我的朋友一定是生病了,我應該去拜訪他,看有什么事情能夠幫上忙。"于是他爬上了東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到達東山的寺廟,西山和尚看到他的老友正在廟前打太極拳,一點也不像十天沒喝水的樣子,他好奇地問:"難道你已經修煉到可以不用喝水就能生存的境界了嗎?"東山和尚笑笑,帶者他走到寺廟后院,指著一口井說:"這三年來。我每天做完功課,都會抽空挖這口井去了。如今終于挖出水來了,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啦。"每天下山挑水還是挖井引水?如果聯系到我們的教育,把挑水看作是知識的灌輸,把挖井看成是創新制度的建設,我想,任何教育者在理性上恐怕都會選擇挖井的。就像故事中的兩個和尚都是在追求"水"一樣,雖然創新教育制度的建設就像挖井引水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但一旦建設好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創新制度之后,那么,人才也就會像井水一樣自動而持續地從"制度"這口井中汩汩地流出。
下山挑水和挖井引水,這二者之間的區別是什么?為了完成教育任務,前者是把它作為擔子始終壓在自己的肩上,有時我們甚至投入的沉緬于"挑水"過程中,對那種挑戰崎嶇山路的個人英雄主義的奮斗樂趣戀戀不忘,而忘記了教育的真義是培養創新人才,后者是想辦法放下擔子,挖好"制度建設"這口井,讓人才自動地噴涌而出!在解放自己的同時,反而更有效地完成了教育任務。挑水和挖井,這其中的道理,對任何一個教育者來說都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理性上誰都會說要做挖井人,不做挑水工,但這并不是很簡單的事,我們要去做,應該從現在開始。(楊亞軍)
【聲明】凡注明 “西岸時評”來源之作品, 未經福建東南新聞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未經許可,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經許可后轉載務必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責編:李艷)
![]() ![]() |
- 相關新聞
|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為福建日報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屬福建日報網所有,任何未經本網協議授權的非新聞性質網站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違者本網保留依法追究責任的權利。
②本網未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福建日報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 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福建日報網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