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前任主席艾倫·格林斯潘8月初的《金融時報》上撰文說,在這場全球性的金融動蕩結束之前,還將有更多銀行和金融機構倒閉。此次金融危機是“一個世紀只出現一兩次的事件,深深植根于人們對于大型金融機構資不抵債的擔憂。”“可能還有一些陷于破產邊緣的銀行和金融機構有賴政府出面解救。”只有等到房價趨于穩定,危機才會結束。強化政府監管的壞處大于好處,并不是解決危機的正確方法。他認為:“有人把監管看成是解決目前危機的有效方法,但從歷史上看,監管從未能消除危機,因為這將壓低全球股價。”格林斯潘擔心本已對通脹焦慮不安的各國政府,可能會重新試圖控制經濟事務。如果上述情況普遍出現,全球化進程將出現倒退,付出可怕的代價。他在談到英國北巖和美國貝爾斯登的例子時表示:“可能會有一些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處于違約的邊緣,最終將由政府解決。”格林斯潘表示,只有當美國房價開始走穩時,這種“資不抵債危機”才會結束。
到“今年晚些時候”,格林斯潘表示,受壓抑的新屋開工數,將轉化為房屋完工數量的大幅下降,從而讓“過剩庫存迅速得到清理”。但這種情況的“前提是假設當前的住宅需求水平持續下去”。在決定在此期間金融體系保持得如何,能否安然渡過難關,以及各銀行資產重組能力方面,能否獲得足夠資金,全球股市的表現將至關重要。而全球股價的一個關鍵決定因素,是投資者對遠期現金流的折現率,而這又取決于市場資本主義和全球化的程度。
如何重建歐美人對金融體系的信心十分關鍵,因為納稅人正用自己的納稅在挽救著這些歐美國家的銀行。格林斯潘的話正確與否我不想討論,不過這位在美國金融業20年的“霸主”似乎欠缺一點歉意,而現在及時消失可能是他最好的選擇。
其實,三年前就有人警告全球經濟有點失控。國際清算銀行那時就表示在絕大多數國家,就金融安全而言,銀行利率過低。
包括中國在內經濟不斷提升的亞洲國家保持了貨幣的穩定,觀察家們卻看到歐美國家的房貸問題——初期的泡沫無處不在。2005年6月,國際清算銀行就表示,大部分工業國的房屋市場有過熱的征兆,但是,銀行卻被允許高杠桿效應投資,即負債對資產比率相對高出許多的投資,而這一切卻有可能在沒有證明的存貸吊繩上搖搖欲墜——最簡單的一點是,我們無法忽略金融市場同時存在這太多的衍生品交易。
遺憾的是,政府卻正是這樣做了——忽略了最明顯的風險。目前,美國、中國的實際利率都為負,日本實際利率為正,但長期的低利率政策使日本成為國際金融市場流動性的重要來源。盡管歐元區仍然保持正利率,但美國貨幣政策給歐元區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同樣不可小視。只要主要經濟體之間無法協調貨幣政策,控制貨幣發行,全球性通貨膨脹就在所難免。2003年6月25日美聯儲決定,將美國的聯邦基金利率由1.25% 降至1%,創195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這也是美聯儲自2001年初美國陷入周期性衰退以來的第13次降息。經過此前的12次降息,美國聯邦基金的短期利率已接近零利率,這意味著美聯儲手中掌握的利率杠桿這一宏觀調控重要武器的可用“彈藥”所剩無幾。即便如此,美聯儲仍不惜動用最后幾發“炮彈”。美聯儲孤注一擲實際上說明,美國經濟仍在衰退的谷底徘徊,遠未擺脫蕭條困境。這就是2007年次貸爆發的明顯誘因。
從那時起,“禍根”就埋下了。美國的房屋屈服于投資者的狂熱,循環在進行——西歐、波羅的海、地中海,甚至東歐。
到底那一種配料導致了一杯致命的雞尾酒?究竟為什么會導致次貸的錯誤?溯本清源,美國次貸危機是美國房貸領域個人/家庭信貸過度的直接惡果。但是,更進一步看,美國長期持續的貿易、財政雙赤字及經濟的整體負債,必然導致其不可持續的結局,此次次貸危機及其后果只是已浮出水面的一個先兆。下一個危機可能來自負債透支已高達9000億美元的個人信用卡。個人透支是否會動搖整個國家的經濟基礎呢?
截至去年9月,美國累計貿易赤字已高達6.44萬億美元,是其GDP的 57%;累計財政赤字已高達6.25萬億美元,是其財政收入的2.8倍;累計個人負債已高達13.8萬億美元,是其國民收入的118%。這些數字意味著什么?假定美國是我們地球村中的一個鄰居家庭,其人口所占比例不到5%,但資源的消耗量卻超過了25%。而且他花費了現有收入的近120%。在從1982年到2008年不到30年的時間里,美國負債增長了3倍!
下一個30年,美國會怎么辦?(李俊辰)
(責編:李艷)
![]() ![]() |
- 相關新聞
|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為福建日報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屬福建日報網所有,任何未經本網協議授權的非新聞性質網站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違者本網保留依法追究責任的權利。
②本網未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福建日報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 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福建日報網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