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情景怎么也不像在救死扶傷的醫院:病人在被打開腹腔后才發現受衛生院條件和能力限制,無法完成下面的手術。于是在病床上苦等近5個小時,才等到其他醫院的醫生趕來。但兩天后,病人疑因感染性休克死亡。(10月21日《重慶商報》)
事發重慶市長壽區衛生院,死亡的是差4天就60歲的黃中軒。雖然醫患雙方以協商賠償13萬元的方式解決問題,但人死不能復生,這樣的悲劇本該避免。
據報道,當地衛生院是估計患者腹腔內有穿孔的情況下打開腹腔的,打開后才發現超出自己的能力;接著,在鄰縣醫生幫助下完成患者手術后,不知是出于疏忽還是經驗不足,對術手感染的控制不夠,最后導致悲劇發生。直腸穿孔在現代醫學中應該不算太大的手術,可是我查了一下,全鎮總人口2006年就達5.2萬人的鎮衛生院,卻連這樣的手術也做不了,不管是醫德、醫術還是衛生院的醫療配備,都令人感慨。而該鎮距離區政府所在地長壽區35公里,距重慶主城區100公里。在過去的歲月里,有多少急性病患者因為當地做不了的手術而被迫到35公里、100公里以外的地方求醫?
病人黃中軒的死,再次讓我們看到“全國人上協和”的醫療衛生資源分配狀況亟待改革的必要。這樣的高度集中、高度不均衡狀況,不僅導致醫院發展的馬太效應,而且給邊遠地區和城市中心區的人們都帶來巨大的痛苦和生命健康損失。對于城市中心區的人們來說,醫院資源緊張的局面并不因他們身處“中心”而有所緩解,因為患者太集中了;邊遠落后地區的民眾更痛苦。北京各知名醫院的病房里,外地患者經常占了一多半。掛號、住院、治療、養護,吃、住、行,一路艱難。可以說,因為醫療資源分布的不均,給基層民眾帶來的痛苦,乃至生命和健康的損失都難以估量。
生命的價值不因貧富和所在區域不同而不同,這是人道的基本要求和常識。努力解決城鄉均等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問題,當是新一輪醫改的重中之重。正在征求意見的醫改方案提出: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的全面覆蓋,農村居民小病不出鄉,城市居民享有便捷有效的社區衛生服務。城鄉居民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費用負擔減輕,利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量明顯增加。設備的投入比較容易實現,醫務人員的均衡卻要難得多,如何通過醫生交流、遠程醫療服務等體系,最大限度地實現醫療衛生“軟服務”的城鄉均衡與合理分配,切實解決看病難,是檢驗醫改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尺。(新京報 童大煥)
(責編:李艷)
![]() ![]() |
- 相關新聞
|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為福建日報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屬福建日報網所有,任何未經本網協議授權的非新聞性質網站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違者本網保留依法追究責任的權利。
②本網未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福建日報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 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福建日報網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