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發布一份報告,稱在農業戶口的居民中,擁有大學本科學歷的人口僅占0.7%,達到初中教育以上水平的不足20%;而在非農業戶口的人中,對應的比例分別為12.3%和85%。這份報告引起不少全國人大代表的共鳴與探討。(3月4日《中國青年報》)
??? 這讓我想起前不久溫家寶總理說的一段話:“過去我們上大學的時候,班里農村孩子幾乎占到80%,甚至還要高,現在不同了,農村大學生的比重下降了。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農村大學生越來越少”作為一個社會問題,連溫總理都關注,足以說明它的嚴峻性。農村孩子通過考上大學改變命運這條原先被認為最直接、最有可能的上升通道正在一點點被堵死,他們通過自身奮斗跳“龍門”的成本越來越巨大,也變得越來越艱難。
農村大學生為什么越來越少?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農村孩子從一開始就輸在起跑線上。有數據顯示,2002年全社會教育總投資5800多億元,其中用在城市占77%,農村僅獲23%。義務教育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分配很不均衡,存在嚴重的“馬太效應”。這使得農村孩子從一開始就落后城市孩子一大截。這是起點的不公平。
另外一個原因是,雖然這些年大學一直擴招,但10年間漲20倍的學費成為大多數農村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有調查稱,西部地區一家農戶不吃不喝20年,才能供一個孩子讀完4年大學。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必然逐漸減少———不是他們不想念,而是念不起。
念大學的農村孩子越來越少—越來越難通過知識改變命運—農村家庭讓孩子念大學的意愿與能力越來越弱—農村大學生變得更加少……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有識之士不能不警惕。
對此,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周瑞金近日撰文告誡:如果一個社會大面積堵塞底層民眾的上升通道,社會就將喪失變革的動力和能量,形成“堰塞湖”,最終可能沖毀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經濟繁榮和制度成果。這樣的當頭棒喝,不能不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