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張金嶺
吳邦國委員長強調"要充分認識人大代表與西方議員的本質區別",并特別指出,全國人大代表"不像西方議員是某黨某派的代表"。那么,人大代表就應該是為人民的普遍權利和利益而奮斗的人。如果我們的各級人大代表中能涌現出一大批這樣的人,那將極大地推進中國的進步,將是國家之幸,人民之幸。
這些年來,總有人大代表站在某個行業或利益群體的背景上來發言,有的發言甚至刺激了公眾的神經。人大代表該代表一個行業或一個利益群體發言,還是該代表人民的普遍利益發言,這是媒體經常議論的話題。
9日,吳邦國委員長在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中說:“要充分認識人大代表與西方議員的本質區別。全國人大代表,來自各地區、各民族、各方面,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至少有一名代表,具有廣泛代表性,不像西方議員是某黨某派的代表。”人大代表不能做“某黨某派的代表”,吳邦國委員長的話講得很明確。這樣,我們希望人大代表們代表人民的普遍利益發言,就有充分的依據。
不做“某黨某派的代表”,就必須有超越狹隘利益的廣闊胸襟。既然有利益分化存在,代表一個群體或行業發言,固然是很正常的事情,固然應該理解和包容,但是,那些擺脫了狹隘的利益背景、代表了人民普遍利益的發言,則更值得我們尊敬,更符合人民的期待,更應該是代表的職責所系。事實上這是可以做到的。陳光標是個富豪,他是全國政協委員,又是南京市的人大代表,但他卻“呼吁向富人征收遺產稅”,他說:“我認為,富人應該繳納遺產稅,至于這個遺產稅的比率,至少應為60%。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這讓我們看到,超越個人的利益,為公眾的利益而奮斗是可能的。
人大代表是人民選出來的,不是某個行業或利益群體選出來的,當然不能做“某黨某派的代表”。直接選舉的代表,是各自選區的選民們一票一票投出來的,像全國人大代表這樣間接選舉的代表,是各自選舉單位的人大代表層層選舉出來的。不管是直接選舉的代表,還是間接選舉的代表,都不是“某黨某派的代表”。一個行業或某個特定群體的利益當然也要表達,但不能置于人民的普遍利益之上。比如來自壟斷行業的代表,如果能擺脫本行業壟斷利益的影響,為打破行政壟斷,促進公平競爭而努力,就更能贏得人民的敬重。
基于利益分化的現實,人大代表即使不能擺脫一個行業或群體的利益背景來發言,至少也沒有必要把某些利益強調到極致,甚至強調到刺激公眾神經的地步。中國發展的不平衡表現在多方面,貧富差距、行業差距、地區差距、城鄉差距等等,縮小這些差距,正是科學發展面臨的艱巨任務。這些差距顯然不可能一下子縮小,這就需要我們把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利益分歧,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使之不至于影響人們對改革發展的信心,不至于影響發展的大局。我們社會的精英群體和主流輿論,都不應該擴大這種差距造成的分歧,而應該盡力彌合某些分歧,求真正的大同,求真正的共識,而不能一味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一發言就刺激公眾的神經,比如說公務員是弱勢群體啦等等。
人大代表既然“不像西方議員是某黨某派的代表”,那就應該是為人民的普遍權利和利益而奮斗的人。如果我們的各級人大代表中能涌現出一大批這樣的人,那將極大地推進中國的進步,將是國家之幸,人民之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