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石油政治背后是大國角力
南沙之爭,其本質是圍繞著石油資源而展開的爭端,是名副其實的“石油政治”問題,南沙問題背后是撲朔迷離的大國角力。
菲律賓參眾兩院2月正式通過領海基線法案,將黃巖島和南沙群島部分島礁列為菲“所屬島嶼”,該法案最后由總統阿羅約簽署后正式成為法律。
菲律賓參議員勞薩斯更是囂張地表示:“別太把中國的抗議當回事。” 而美國已公開由它的智囊向菲建議,說不用管中國的相關的法律或者中國的抗議,美國會承認或支持菲律賓的占據島嶼行動。
最新的消息是馬來西亞總理巴達維乘坐直升機,直接降落到馬來西亞聲稱有主權,但是在中國海區內中國擁有主權的彈丸礁。
而恰恰在這個時候,美國的船只又出現在南海。整個線索的脈絡給人的感覺是一些小的國家,趁著中國現在在南海可能動作不多的時候,趕緊或者說抓緊,或者說以武裝事實的竊據,來對中國的島嶼進行占領。
而另一方面美國在背后有很強大的影子,一方面美國自己主動派出它的軍方偵測船,接近南中國海;另一方面也支持馬來西亞、菲律賓等第一島鏈下來的國家,對南中國海展開相關的軍事上的占領和壓力。
事實上,美國一直將南海海域航道安全同美國利益直接掛鉤。2000年,美軍與南海周邊各國的聯合軍事演習多達16次。一支由5艘戰艦、1艘潛艇以及若干補給艦組成的印度海軍特混艦隊,也曾浩浩蕩蕩地開赴南海,進行所謂的“遠航訓練”。
據悉,即將于4月2日舉行的美菲軍事演習,參演的美軍有2500人,46架各型戰機,而菲律賓陸海空三軍更是派出5000多人參加。
美國等國為實現其在亞洲的戰略利益,極力制造“中國威脅論”,在領土爭端中日益明顯地站在某些國家的立場上,暗中唆使,甚至是要挾,并與有關國家簽署了相互防衛條約。而東南亞有關當事國把東盟作為區域共同體,基于共同立場,協力對抗中國,以達到其進一步侵食和霸占南海之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