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數據打架”。據最新一期《中國經濟周刊》報道,中科院去年底發布的《社會藍皮書》稱,中國城鎮失業率攀升至9.4%;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上月公布的去年城鎮登記失業率卻只有4.2%。兩相比較,前后數據竟相差一倍。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據此認為,應廢除城鎮登記失業率這一失真的指標。
俗話說,二虎相爭,必有一傷。這話用于“數據打架”無疑會失靈。數據發生爭斗,受傷的顯然不會是兩個數據中的任何一方,而很可能是無辜百姓。因為混亂的統計信息,會干擾政府與公眾對信息的判斷,影響決策層對民生問題的規劃。由于數據的發布完全由調查統計者說了算,因而真假難辨的數據又是對公眾知情權的漠視。
嚴格說來,數據本身其實是打不起架來的,真正發生沖突的只是調查統計的手段。以2008年城鎮失業率的統計為例,之所以出現兩種數據,是因為人保部門“城鎮登記失業率”的計算方法為:分子是登記的城鎮失業人數,分母是城鎮從業的人數與登記失業人數之和。顯而易見,由于未登記失業人數沒有納入統計,這一計算方法得出的失業率當然會比較低。而中科院的“城鎮調查失業率”,是抽樣調查的結果。
統計手法打架的背后,有一些耐人尋味的東西。通常來說,統計方法的選用是很有講究的,往往視統計者的需要而定。中國目前究竟通行多少種統計標準,我們不得而知,但通過層出不窮的數據沖突事件,我們可了解到不少統計詞匯,以及背后耐人尋味的利益訴求。
在房地產領域,用于計算房價的有“加權法”與“平均法”;在測算水源質量時,方法主要有“一票否決法”和“權重法”。計算方法不同,得出來的結果卻可能有天壤之別。例如2007年,廣州房管部門用“平均法”算出當年3月份商品房的價格有較大幅度下降,但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用“加權法”算出的結果卻是廣州3月份的房價在上漲。又如,廣東省環保局測算出某市2006年飲用水源達標率為67.9%,但該市有關部門測算的結果卻為97.8%。原來前者測算用的是“一票否決法”,即水源的28項指標中有一項不合格,就算全部不合格;后者用的是“權重法”,即28項指標有一項不合格,則為1/28不合格。
如此看來,我們需要廢除的遠不止“城鎮登記失業率”指標,不科學的統計標準都應當從官方的標準中剔除。我們需要科學而統一的數據測算標準,平息數據之間的紛爭,首先需要各部門摒棄自身的利益考量,在統計手法上“和平共處”起來。要知道,統計數據長期這么斗下去,到頭來恐怕誰也不拿它們當回事了。這不但影響政府部門公信力,更會導致決策層失去有效的參考指標。
![]() ![]() |
- 2009-04-07報告顯示美國失業率2010年底將達10.5%
- 2009-04-02臺灣失業率升消費弱 2月刷卡減26億
- 2009-03-27劉兆玄稱臺灣三月失業率將緩和
- 2009-03-23臺灣2月失業率5.75% 失業人數逾60萬
- 2009-03-10當前就業形勢非常嚴峻 城鎮登記失業率3年來最高
- 2009-03-10失業率統計應更貼近經濟現實
- 2009-03-10失業率高企推動美國求職網站訪問量飆升
- 2009-03-09美國失業率創25年來新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