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改的資金投向逐漸明朗化。據日前公布的醫改辦法,在未來三年間各級政府需要投入8500億元用于醫改五項重點改革,對于這一大筆資金的具體投向財政部給予了解讀。
必須明確的是,新醫改方案的核心指向是強調政府在醫療保障體制建設中的責任,其本質是對既往醫療體制“泛市場化”取向的修正。而作為這一修正過程的體現,財政資金的投入規模及其方向選擇正是問題的核心所在。首先,相關部門明確了8500億元政府資金投入屬于增量,扣除了既有資金的累積。針對投入力度質疑,這一解釋可謂是至關重要。
既有醫療體制的弊病,可以用“看病難、看病貴”來概括。究其原因,就是財政資金對于醫療保障體制投入明顯不足。站在純粹的經濟學角度看,醫院,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維持基本的生存和適當的盈利都是發展和生存的前提,因而其對于成本和收益的考量是無法避免的。但是站在社會學的角度看,人們又普遍期望醫療機構能夠不計成本地“救死扶傷”。前者制約了醫療機構的從業熱情,而后者則成為了醫院現實
生存的羈絆。修正二者在屬性上的巨大偏差,正是國家財政機構推進改革的目標所在,也就是實現二者溝壑的平復。恰因此,新醫改方案可以用“姓公名全”來概括。管理部門首次把醫療體制改革定義為公共產品,并且要實現全民覆蓋,就是明確了政府部門在這一領域的義務與職責,多達8500億元資金規模的確定正是這一屬性的體現。當然,筆者也注意到仍然有人對于這一資金規模并不滿意,并對照海外一些國家的規模測算我國財政注入資金應在數萬億之巨。在筆者看來,圍繞具體數據的爭議同樣遇到了經濟學與社會學不同視角的矛盾。其實,包括醫療體制在內的全部社會保障體制,其所需要的理論資金注入完全就是個“無底洞”。人們有享受各類社會福利的天賦權利,而社會福利水平只有更好,而沒有最好。換言之,我們根本沒有一個可以量化的標準來衡量社會保障福利水平的好與壞、社保資金注入的高與低。
針對這一問題的討論,才正是未來醫療體制改革推進的關鍵。對此,筆者建議關注兩點原則:其一,對于醫療等社會保障,政府應該明確其基本起點,這個起點是要與經濟發展水平和現實社會經濟狀況相適應的。舉例而言,納入基本藥物名錄的藥品就應該慎重征求公眾意見,并且要建立起切實的推進制度。之前,一些被列入基本名錄的藥品就因利潤率太低而“自動消失”,最終病患只能被動地購買高價藥品。因此,實現壓低藥價的目標僅靠行政性的推動是不夠的,還需要更加細致的政策保障機制來配套。
其二,海外經驗表明,由于“無底洞”問題的存在,政府的義務與責任固然要強化,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排他性的大包大攬。近些年,包括英國等發達國家在內,全面政府承攬醫保都遇到了問題,在實現免費醫療的同時效率卻很差,許多小病的醫治都要付出漫長的無奈等待。顯然,對中國而言,這種現象應該在醫療體制改革推進之前力爭避免。
概括而言,政府責任的強化并不意味著要淡化商業性中介機構的介入,恰恰相反,后者也是完善醫療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商業醫療保險機構直接介入處方報銷審核,能夠避免大處方問題的出現,從專業角度平衡醫患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又如,通過稅收減免手段鼓勵民營醫院的發展,同樣可以避免其因商業訴求而放棄醫德事件的頻發,這無論對總量市場供給還是結構優化都具有積極意義。應當看到的是,只有全方面的體制改革才能夠真正緩解“無底洞”問題。基于此,8500億元資金的注入只是拉開了醫療體制改革的序幕,一個更加完善的制度建設還有待進一步推進。 (馬紅漫資深財經評論員)
![]() ![]() |
- 2009-04-089億資金出逃 新醫改方案多空觀
- 2009-04-09財政部:醫改8500億資金近7成用于患者方面
- 2009-04-098500億元是政府新增投入
- 2009-04-08財政部官員詳解醫改8500億元具體投向
- 2009-04-06新醫改方案出爐 3年將投8500億支持5項改革
- 2009-02-11新醫改最終版本有望近期公布 3年投入850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