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農村學生在重點高校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大量通過高考的農村學生進入高職、大專院校讀書。在就業寒冬中,研究生擠占本科生就業崗位,本科生擠占高職專科生崗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倒逼高職專科生崗位的現象,使得缺少社會關系和創業資金的農村高職、大專畢業生難以求職就業。重慶萬名高中生放棄高考調查:就業難成重要原因。(4月19日 新華網)
大學生個人綜合素質當然是就業成功的條件,但在競爭過分激烈的時期,在權力和人情社會,越是"苦讀"的平民家庭出身的孩子,機會可能越少。許多靠近權力的機關和國有壟斷行業里,越來越沒有平民和貧苦人家孩子的緣份。父輩的權力和"人脈"會以某種方式"世襲"。
以前人們有句口頭禪,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現在恐怕是"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我不敢妄言那些"壟斷高薪"行業和有"前途"的部門,有多少關系戶的子女在"世襲"。但是我敢斷言,如果有個好爸爸,那些廣東的碩士畢業生們絕不會也不可能去爭著賣豬肉。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盡管與擴招和大學生的就業觀有一定關系,但就業不公無疑是一個重要原因。找工作過度靠關系無疑損害了社會公平。當一些大學生在父輩的幫助下,輕而易舉地占據了許多令人羨慕的職位的時候,其實質就是搶占了原本屬于更優秀人才的飯碗。在這種"父輩就業時代"中,沒有權力背景的大學生占有的社會資源將越來越少,他們以及他們的父輩跳出貧困圈的可能性將越來越小。社會的貧富差距將難以通過教育來縮小,將會導致新的"讀書無用論"的回潮。
勞動力作為市場經濟的基礎和核心資源,它的資源配置應該要體現現代市場的平等、公平、競爭和開放性的特點,自由無障礙地流動,按其內在品質進行優化配置人力資源,乃是市場經濟秩序得以維持的基本前提和存在條件。顯然,那種不看能力而唯出身、社會身份關系的"世襲化"就業方式,與這種市場秩序格局是格格不入的。時下這種"世襲化"就業在一些地方和部門正越演越烈,不僅損害了社會公平,而且嚴重影響在校大學生的學習狀態,侵蝕了社會風氣。在開放的民主社會,每個人都應有在不同階層中垂直流動的機會,任何一個階層的成員,都不應該"命中注定"要在父輩的身份和影子中繼承其角色,定位終生。我們必須要在制度和法律上有所作為,讓"好爸爸"們不能、也不敢為子女就業以權謀私,還市場一個公平的就業環境。 (楊亞軍)
(責編:劉寶琴)
![]() ![]() |
- 2009-04-13鼓勵網上創業破解就業難題
- 2009-04-09大學生就業“經驗短塊”該由誰埋單?
- 2009-03-30農村不是大學生“就業旅店”
- 2009-03-30打破大學生就業的“經驗”瓶頸
- 2009-03-24就業觀念難轉變原因何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