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19日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說,今年3月份,中央企業的經營指標已出現明顯回升,利潤同比上升26%,環比上升86%,中國政府采取的應對金融危機的“過冬”措施已得到反應。(相關報道見1版)
這是經濟步履蹣跚中一個令人欣慰的消息,一方面說明政府對央企過冬所采取的措施已經得到積極的反應,為政策性刺激經濟回暖提供了前期經驗和后續啟示;另一方面,以央企稅收占我國整個財政收入25%~30%的龐大體量,其利潤呈現大幅增長無疑將給以投資為重要手段的經濟刺激方案提供底氣,同時為整體經濟回暖提供振奮性信心。但是,解讀央企先行“復蘇”卻不能完全沉浸在樂觀的一面,還應該看到其背后的隱憂。
首先,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央企先行“復蘇”有可能進一步拉大社會貧富差距。眾所周知,我國央企多集中在公共服務領域和資源性領域的壟斷行業,換言之,諸多央企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是社會民生所須臾不可或缺的。那么,在經濟整體低迷的狀態下,央企利潤大幅增長,將間接甚至直接構成對民生的盈利,譬如電力、電信、石油、金融、水電氣供應等等。
今年一季度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實際增長11.2%,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下降4.6%,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5.0%。收入決定消費,在就業形勢尚未明顯好轉的情勢下,消費能否持續增長值得關注,同時,遠高于實際收入增長的消費增長,到底有多大比例流向了壟斷性央企,很值得盤算和思考。在國企分紅沸沸揚揚但實質上分紅比例少得可憐、紅利上繳過程充滿博弈的語境下,央企利潤增長顯然只能惠及很少的一部分人,而更多的普羅大眾只能是純粹的消費者。
其次,保增長與保就業的非對稱性或將進一步加劇。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一號提案即指出:通過刺激經濟增長解決失業問題的思路需要謹慎,經濟增長未必會帶來就業增長。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教授日前亦指出,我國GDP結構與從業結構存在背離與非對稱性,從而導致很容易被動地陷入一種“政策怪圈”——GDP數字和增長速度上去了,但就業問題卻未必能夠得到解決。資料顯示,2005年電力、電信、石油、金融、保險、水電氣供應、煙草等行業共有職工833萬人,不到全國職工人數的8%。那么,多集中在這些領域的央企利潤大幅上漲,雖然帶來了經濟量的增長,卻顯然未必能夠同時促進就業增長。
再次,私營、民營和中小企業復蘇或將受到鉗制。壟斷行業利潤增長,譬如電力、石油、金融等等,需要購買這些壟斷產品或者壟斷服務的中小企業利潤空間受到一定程度擠壓,是一個不必過多闡述和推導的邏輯鏈條,因為壟斷行業把持了太多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資源。
一定程度上,經濟復蘇的重要表征或許不是具有壟斷性質的央企利潤增長,而是非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結構調整和數量、利潤的增長,因為只有后者才是吸納就業、涵養民生的主要渠道。而只有提高就業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以擴大內需為主的經濟復蘇路徑才會暢通。(燕農)
(責編:劉寶琴)
![]() ![]() |
- 2009-04-19“央企九成利潤流向”豈能對股東保密?
- 2009-04-17央企利潤不能總與我們“沒關系”
- 2009-04-17壟斷央企賺的錢,都哪兒去了?(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