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上海市閔行區蓮花南路“蓮花河畔景苑”一幢在建的13層小高樓突然橫臥倒塌,引起巨大震驚。雖然事故原因尚在調查之中,但是從照片上看,大樓的根基之淺讓人目瞪口呆。如此粗制濫造的工程還有多少?想想實在讓人不寒而栗。
圍繞這一棟樓就事論事,把問題搞個水落石出,當然是必要的。但是,我們還要把這棟大樓放在更宏觀的背景中看待。過去四分之一世紀,中國維持著10%左右的GDP增長,城市化進程也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經濟發展的同時伴隨著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一路上“摸著石頭過河”,有關法規不健全,制度不成熟,導致許多工程沒有質量上的保證。記得二十多年前我們家搬進北京一棟嶄新的二十層建筑,五樓的鄰居竟從廚房的通風道里拽出了大量垃圾!后來統一裝熱水管,結果流出黃黃的鐵銹。施工單位的人來檢查,竟當面跟我說:“水管子剛用,有些銹很正常。多流流以后就好了。鐵銹不過是些礦物質,這跟礦泉水是差不多的道理。不必大驚小怪。”
我本覺得,中國現在早就今非昔比了。想不到上海的市民還可能住上能翻跟斗的大樓。可見有關的管理和法規漏洞有多少。這不禁讓我想到另外一個問題:新樓尚且如此,老建筑又會怎么樣?
我這么說,絕非杞人憂天。美國在這方面管得非常嚴。你只要買個房子,就知道相關的檢查有多么麻煩。但是,這幾年美國的基礎設施還是頻出事故,比如中部一個州塌了一座橋,波士頓市中心高架橋上掉下一塊重物,砸死一位開車的市民等等。許多專家指出,美國的高速公路體系主要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建成的,現在正好到了“更年期”,目前面臨的大問題,是這些有著半個世紀高齡的基礎設施,維修規模太龐大,根本拿不出錢來。
在我看來,美國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高速公路體系實在是個奇跡。迄今為止出事率很少,相當牢靠。出事的大多是個別新建的偷工減料的設施,承建者已經被罰。日本的高速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大概晚上十年左右,至今也大致運行良好,這為日本的經濟發展節省了大量的開支。
中國的經濟起飛,使基礎設施建設上得這么快、規模這么大,乃至有“整個中國就是個大建筑工地”的說法。與此同時,相關管理制度和法規,則遠跟不上建設速度本身。中國在基礎設施上已經有了幾起重大事故,都發生在比較新近的建設上,比如今年5月17日湖南株洲一高架橋坍塌事件。幾年前城建部還報告說,90%以上的新建筑在隔熱絕緣方面沒有達到國家的標準(這從長遠來看,將深化中國的能源危機,加重空氣污染)。所以,這一不幸的事故,應該引起全國范圍內的危機感。國家必須徹底完善有關的制度和法規,并且嚴格執行。否則,再過二十年,那些粗制濫造出來的基礎設施就可能不停地出事。
![]() ![]() |
- 2009-06-29樓盤倒塌拷問商品房預售制度
- 2009-06-29上海在建樓盤倒塌 傳補償標準為12500元/平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