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3層樓房倒塌事件持續被輿論強烈關注。據媒體報道,開發商梅都公司由梅隴鎮下屬三產企業改制而來,而改制后的這家私營企業,多位股東在閔行區梅隴鎮政府部門任職。對此,上海市閔行區新聞發言人表示,有關方面已展開調查。
倒塌事件發生后,公眾一直在質疑,除了對質量問題,已經發布的施工不當問題,人們還追問有無更深層的原因。現在,權力與資本的關系被坐實,對政府系統而言已經是一種壓力,接下來怎么處理,必然要接受考驗,結果如何將影響人心安寧。
今年年初,中央綜治辦主任陳冀平曾指出,2009年將是各類社會矛盾碰頭疊加的一年。2009年時間過半,某種程度上已經印證了這種說法。我們看到,各類社會事件發生頻密,社會情緒愈加頻繁地受到影響。一方面,一些事件的發生引起人們的情緒反應,另一方面,事后處理不當更使社會負面情緒持續積累并釋放,一定程度上說,事后處理所引起的人心不平靜、不安寧,其后果可能遠遠超過了事件本身。
結合近來發生的社會事件來看,可以發現人的心靈以一定的方式向政府發出提醒。一些事件慣用“不明真相的群眾”等表達,官方常作出令人匪夷所思的定論,違背常理,有悖常識的信息發布不斷刺激社會情緒,抑郁、焦慮、無可奈何等情緒以各種方式展現。躲貓貓事件、株洲高架橋坍塌事件、杭州飆車案、29歲市長被質疑、副校長抄襲等事件中,我們都可以見到潛藏于不當對待與處理背后的憤怒與不滿,事情雖然以不同的方式被處理,但社會人心仍然是一種復雜的狀態,可能心有不甘,但也無可奈何。
很多事件中,處理問題不是以恢復社會信心,而是事件與事件之間惡性接力,負面的情緒被刺激加強。處理事件時,人們有時感到結論難具說服力,但也不能不接受,于是以玩世不恭、調侃、嘲諷等形式表達態度。戲謔、嘲弄、不恭,可能是暫時的,也可能成為相當一部分人的人生態度,成為荒誕但真實的社會心態。我們無法想象如此下去,連嚴肅的憤怒都無法表達,對真實的追求不再抱奢望,只剩下無厘頭嬉笑的面具,這會是怎樣的信任崩塌和社會沉淪。
我們理應明白,每一次惡劣事件都是對世道人心的損傷,政府和公務人員的每一個不當都是對聲譽和公信的削減,每一次事件的處理都應致力于修復這種損傷,應付塞責是撒向傷口的鹽粒,惟有真實和公正才是讓傷口愈合的良藥。
在傳統社會,一個基本特征是事件處理的信息怎樣被發布,人們就怎樣接受,更多時候中間沒有停頓的過程。但現代社會,人們對于事件的處理會產生各種反應。可能是信任,也可能是顛覆,現在,如果事件的處理不能取信于人,人們會停下來,思考其中的道理,發現其中的疑點,并以各種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態度。
權力在手,未必人心在握,人心不平靜,社會就難言安定。讓社會處于可治理狀態,讓人們的心靈有可安放之處,需要在每一次事件中去觸摸社會情緒的脈搏,以不偏移正道的方式收服人心。
![]() ![]() |
- 2009-06-30調查組稱上海樓房倒塌系施工不當導致
- 2009-06-29上海樓房倒塌事故調查專家:樓盤旁土方重量超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