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衛生局9月10日發布的健康播報稱,1997年,北京市出生缺陷總發生率為每萬人90.78例,而2008年增加到每萬人170.82例,出生缺陷總發生率在過去12年間增長了近一倍。與此相關的是另一則消息:有研究和監測表明,其他地區亦有相同趨勢,廣東、浙江、江西、湖南等地都出現了同樣的問題。從整體上看,中國是新生兒出生缺陷的高發國家,每年大約有二三十萬肉眼可見的先天畸形兒出生。(9月11日《北京日報》)
有一個健康的寶寶是每個家庭的愿望。現代科技之發達早已今非昔比,許多省市實施了出生缺陷干預工程,從婚檢、孕檢,再到新生兒疾病篩查,層層把關,以減少出生缺陷的發生,然而,出生缺陷率仍在直線上升。如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顧秀蓮12日在北京指出,出生缺陷率與乳腺癌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以及孕產婦和嬰幼兒死亡等,成為現階段中國各地婦幼衛生服務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
不用專家點評,即使是普通人也能輕易想出導致出生缺陷率上升的若干原因:如遺傳、環境污染、輻射和高齡生育等等。而在這些因素中,遺傳因為具有相對穩定性,顯然不是導致出生缺陷總發生率上升的關鍵。
關鍵在于環境因素,它包括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生物因素、食品衛生、不良生活習慣(如抽煙、酗酒)等。尤其是現在,高負荷的工作,缺少運動,長時間接受電腦輻射,受害于煙霧繚繞的公共場所、防不勝防的工業污染和食品污染,成了生活的一種常態。在一些地方,連生活飲用水的安全都成了問題。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如果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與生活,又日復一日受到垃圾食品的侵害,其生育質量就難免會受到影響。
除此之外是高齡生育的影響,這主要是指育齡女性。應當說,保衛婦女、兒童是人的一種本能。現在,現代社會物質豐沛,雖然絕大多數人已經衣食無憂,但是職場緊張、對持續成功的渴望、社會對女性的整體性歧視等,使許多人終日忙碌,錯過了寶貴的生育年齡。
就在幾天前,人們還在討論為什么白領會發出“羨慕農民”的感慨。據《華東區白領生活形態調查研究報告》調研顯示,上海八成白領自認活得不如農民,58%白領羨慕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53%白領認為比不上農民的理由為“他們沒有輻射和交通污染”;43%希望能和農民一樣三餐都正常。盡管有人認為白領的這些感慨有些矯情,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白領還是其他城市居民,生活的艱辛與種種不適真實存在,他們對生活有些負面評價,對簡單生活存有返璞歸真之愿望,其心同樣真誠。
我們是該慢下來好好想一下當下經濟與社會發展背后的文化了。為什么經濟發展了,而整體生育質量卻下降了?在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究竟失落了什么?什么才是亙古未變、最值得追求的東西?讓人們終日為追求成功而寢食難安,這樣的生活離幸福有多遠?一個生龍活虎的社會,同時應該具有怎樣安放身心的文化?經濟發展與健康的工作環境孰重孰輕?
人人都在為GDP忙生產,還請不要讓幸福難產。12年間北京出生缺陷率增長了近一倍,無疑是個危險的信號。立足世界,可以從中看到今日人類面臨著怎樣的生存危機;回到中國,更該省思我們的生產生活模式離幸福有多遠。(新京報社論)
(責編:李艷)
![]() ![]() |
- 2009-08-20"中國首次以投毒罪判處環境污染者"系誤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