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啥想啥,想啥吆喝啥,不過,吆喝最多的也往往是最缺的。若問大學缺什么,最一致的意見可能是“創新”這倆字。錢學森去世前最后一次談話是有關科技人才培養問題。錢學森稱,中國還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獨創的東西,缺乏創新精神。(11月5日《人民日報》)
大學的真正意義不在于知識傳播,而在于她是新知培育中心,人類的新思想和新知識,多半在這塊土地上萌芽。所以,大學關乎世界的未來,關乎民族的興衰。大學辦得好與壞,關鍵看大學的創新有多少。中國當代的大學,絕對數量自然可觀,整體水準欠佳,當是不為夸張的斷言,盡管“優秀大學”稱號遍地都是。
二律背反的東西非常普遍,大學這片神奇的土地里也不例外。譬如,錢老擔憂中國的大學缺乏創新精神,這是就實質而言的。只要熟悉高校環境的人都該知道,大學校園里、會場內以及課堂上,最不缺的恐怕就是“創新”了。在不少地方,“創新”被當作一種廉價的口號,甚至被當成任務來強迫完成的。創新如果可以喊口號,或者被當作一項任務來層層布置,那么,創新斷然不會成為天使而是凡夫俗子了。
“創新”的泛濫,擠兌了真正的創新大學。高等學府如果將“創新”當作皇帝的新裝,整天披掛在身上,這樣的“創新模式”,在玷污“創新”這個詞語的同時,還在誤人子弟,而誤人子弟最終的結局只有一個,這就是誤國!
創新更多是一種精神,她存在于每個人的體內,是一個人行動的原動力,也是行動的向導。對社會(包括校園這個小社會)而言,創新精神是一種能夠碰撞出思想火花的特殊機制。在這個機制里,不斷孕育新的思想,培育新的知識,而置身這個環境里的人,未必會將“創新”二字當作工作胸牌掛在脖子上。一些高校“創新”被異化成了政治詞匯,被異化成一種空洞的口號,甚至變成了詐騙的敲門磚。有的人,為創新而“創新”,將創新當作行為藝術,只求第一,不問真偽。創新被娛樂化,最終導致創新被庸俗化,而這是創新最大的敵人。
農諺說得好: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創新亦然。亂喊創新,亂搞創新,庸俗化了創新,這樣欺世盜名的“創新游戲”,既愚民也誤國!
- 2009-11-03錢學森是創新學風“冒”出來的
- 2009-10-13世博倒計時,來一次創新沖刺
- 2009-10-12看不見的“創新”塑造中國
- 2009-09-24改革創新推動城鎮化發展
- 2009-09-04教育創新不能圖“眼球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