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兩岸心結——折磨人的政治符號
www.hxt111.com?2009-11-26 16:08? 陳孔立?來源:中國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中新網11月25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25日刊發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陳孔立的文章《折磨人的政治符號》,該文就兩岸的“心結”作出解讀:說到底,所謂“心結”,所謂政治難題,只不過是政治符號而已。我相信有關政治符號的爭議,兩岸有能力、有智慧為了兩岸人民的利益,找到雙方能夠接受的解決辦法。
文章摘錄如下:
11月18日邵宗海教授在《聯合早報》發表《兩岸政治互信不足的癥結》一文,第二天見面時,我對他說,我同意“癥結是雙方的心結”這一說法,但他只是“點到為止”,沒有進一步說明“心結”是什么?怎樣才能化解這種心結?于是我向他說明我自己的詮釋。
300多年前的悲劇
說起來十分令人感慨。300多年前,清朝當局與臺灣明鄭政權之間的心結,仍然延續至今。
當年清朝要招撫鄭氏,條件是必須“剃發”,而鄭成功入其子鄭經則始終堅持“不剃發”,并要求“依朝鮮例”。為什么一方堅持要“剃發”,另一方要堅持“不剃發”呢?因為剃不剃發是兩種不同的政治符號,“剃發”是清朝人的標志,而“不剃發”則仍然是明朝人。鄭氏堅持“不剃發”,就是表明忠于明朝。所謂“依朝鮮例”也就是不投降清朝,而保住明朝一片江山。
那時還沒有“國家”“主權”的觀念,也沒有“國旗”,但已經十分重視政治符號,而把“剃發與否”作為是否忠于朝廷的主要標志,這就是當年中國人處在兩個政權之下所形成的“心結”。所以在清兵入關時,有所謂“留發不留頭”的說法,有一大批人為了忠于明王朝保留原有的政治符號,而甘愿犧牲生命。清朝與鄭氏沒有能力解決這一政治難題,最終招撫不成,只好武力解決,造成一次“中國人打中國人”的歷史悲劇。
相關新聞
- 2009-11-24美國配合中國立場 兩岸強弱易勢
- 2009-11-19兩岸走自己的路 美國角色將快速淡出
- 2009-11-17兩岸下一甲子:出路要寬,境界要高
- 2009-11-17兩岸智囊過招敏感議題可化異趨同
- 2009-11-16兩岸“同屬一中”立場相同 奠基政治互信
- 2009-11-13臺灣未來如何對待大陸學生影響兩岸發展
- 2009-11-12兩岸和平契機難得 馬英九應放膽政治談判
- 2009-11-11馬英九遞橄欖枝 掀兩岸交流新高潮
更多>>視頻現場
相關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