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為你歡喜為你憂
www.hxt111.com?2009-12-16 11:17? 傅振國?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我來說兩句
造成漢英混雜主要有三類情況:第一類,人名、地名、單位名不翻譯,直接進入漢語,如本文開頭援引的例子。第二類,科技新詞、品牌名稱、專業術語不翻譯,也是直接入漢語,如:IT、VCD、DV、IBM、QQ、MSN……這一類也有人把它叫字母詞。第三類是英語縮略語,開始是大家比較熟悉的WTO、GDP,接著是不太熟悉的甚至是很冷僻的CEO、CPI、IMF、AOC、VDP……
漢語的發展,當然離不開對外來語言的吸收。我們的祖先前輩早就為吸收外來語創造了正確的方法。用音譯,便有了“咖啡”;用意譯,便有了“電話”;用音譯加意譯,便有了“芭蕾舞”。主要用這三種方法,便解決了外來語翻譯漢化的主要問題。外來詞經過漢語文化的“胃”消化吸收,它們的模樣變成了方塊漢字,它們已經融化在漢語的血肉之中。
各種語言間的相互吸引借用,都是遵循這樣的規律:把外來語化為母語的血肉。英語也是這樣做的。英語單詞中的“silk”,它的中文意思是“絲綢”,就是從古代漢語中按照音譯的方法借用過去的。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與之同步的科技術語名詞,產生的數量大,傳播的速度快。國家沒有及時翻譯規范并進行權威公布,而社會交流又是一刻也不能等待的。由此造成許多科技新詞在漢語出版物中直接以英語名詞出現。建議國務院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組織一個權威高效的翻譯規范委員會,負責外國人名、地名、專有名詞和科技術語的翻譯規范工作。建立一個官方網站。一有新詞出現,立即組織翻譯審定,馬上在官方網站公布,以適應公眾和媒體需要。
英語作為世界上的強勢語言,對漢語的影響在所難免。公民個人如何使用外國語言不必干涉,但國家要規定一個底線,守住主要文化陣地。這些陣地應該包括漢語文出版物、政府公文、廣播、電影、電視、企業事業組織名稱、在境內銷售的商品名稱、居民身份證,等等。
相關新聞
- 2009-12-11“英語螞蟻”和“漢語長堤”
- 2009-04-14漢語會成為中國的“瀕危語種”嗎
- 2008-10-30漢語教學在加拿大華人中遭冷遇
- 2008-10-15有必要再搞個“漢語四六級”考試嗎?
- 2008-06-22于堅是漢語詩歌霉爛的標本
- 2008-02-15讓漢語拼音成為享譽世界的文化名片
更多>>視頻現場
相關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