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態:攻防轉換
馬英九執政一年多來,國民黨內部問題不斷,其光環逐漸退去,支持度屢創新低,民眾對國民黨執政表達不滿的聲音逐漸增大,國民黨雖然有全面執政的優勢,卻面臨著來自民間的信任危機。2009年底縣市長選舉中,國民黨在許多優勢選區全面告急,可以說就是這種窘境的反映。
國民黨執政優勢的弱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大環境使然。馬上臺后即遇到全球金融危機,使馬在競選中關于經濟發展的承諾落空;二是民間對馬的期望值過大。一旦馬上臺后,在諸多方面不能滿足民眾的期待,則心理落差會較大;三是國民黨的內耗。由于在資源分配等問題上屢有分歧,國民黨內部在派系、提名等問題上多次出現不和諧聲音,給民眾的觀感不佳;四是執政團隊的協調效率不高,應急反應速度遲緩,給人以“政治無能”的印象。
此外,在文宣方面,民進黨顯然比國民黨更善于掌握議題。2009年民進黨一方面著力攻擊國民黨的大陸政策,稱其為“親中賣臺”,以此來凝聚基本盤,并力圖削弱馬英九兩岸政策的正當性。同時,民進黨利用各種方式,不斷凸顯馬英九的“執政無能”問題,特別是對“8·8風災”的輿論操作,成功地將“無能政府”的惡名加在了馬的頭上,使馬的聲望直線下滑,而民進黨通過對災難性事件的操作,基本穩住了下滑的勢頭。藍綠雙方的攻防態勢也因此發生了變化,民進黨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被國民黨追著打的困局。
可以預見,在新的一年里,國、民兩黨的斗爭將更加復雜。民進黨在緩過氣之后,必然會強化在兩岸政策上與國民黨的區隔,加強攻擊國民黨的力度,為兩岸交流設置更多的障礙。當然,迫于民間壓力,民進黨對兩岸交流中經濟層面的態度會有所松動,而主要強調政治層面上與國民黨兩岸政策的差異性。
未來島內政局的發展依賴于幾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民進黨在派系重組、價值重建、世代交替等問題上的進展;二是國民黨改革的成效;三是兩岸關系的發展以及臺灣島內民意的變化。政治問題說到底不過是社會問題的反映,因而,臺灣的政治生態最終還得看臺灣民眾觀念與認知的改變。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經過2009年的發展,臺灣島內政治生態已經悄然改變,新一輪的政治博弈已經起步。
- 2010-01-04明報:“東盟加一”和臺灣的邊緣化危機
- 2010-01-04臺灣"新"字:藍營筆畫不清晰 綠營后面是"鬧"字
- 2009-12-31“美國牛”風暴已變成“臺灣馬”問題
- 2009-12-302009年臺灣認同危機:沒有贏家的戰爭
- 2009-12-30揭秘臺灣綠營智庫的由盛而式微
- 2009-12-30“獨派”鼓吹“臺灣地位未定”是戀尸癖
- 2009-12-29兩岸人均GDP變化決定臺灣人心向背
- 2009-12-292010年,臺灣民眾對兩岸關系盼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