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業界視為房價“達摩克利斯之劍”的保有稅政策再度陷入羅生門之中。先是有媒體報道,國家發改委產業研究所所長助理黃漢權稱,“三年之內不征收房產稅。”此言一出,一時間市場嘩然,甚至據此判斷房產調控已然中止。但對此,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表示:“那是研究人員說的,并不能代表官方。”
截至目前,有關保有稅的說法已經有五六種之多,其中的真偽著實難辨。賈康對黃漢權的否認同樣無法解疑釋惑,因為賈康本人也只是一個“研究人員”,同樣也無法代表“官方觀點”。這表明在樓市保有稅破局問題上,調控部門內部意見出現了嚴重分歧,而分歧本身深刻地印證了房地產調控的復雜性與艱巨性。真正制約保有稅出臺的障礙,其實在于既有利益群體的阻撓。就此而言,有關保有稅政策的實施與否,其實涉及到的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深入的問題,考驗的是調控決策部門推行體制性變革的歷史決心。
迄今為止,樓市調控措施均囿于交易環節,以至于相關政策難以體現出長效機制。在房價“越調越漲”的怪圈中,商品房離消費屬性漸行漸遠,投機泛濫的樓市需要得到根本性“糾偏”,以物業稅為代表的樓市保有稅種呼之欲出。業界普遍認為,物業稅的開征將大大提高多套房產者保有成本,進而擠壓樓市投機空間,倒逼房價回歸理性。遺憾的是,雖然本輪樓市的調控力度堪稱“史上最牛”,但仍未擺脫以行政管制為主的窠臼,保有稅等經濟調節措施依然付之闕如。更讓市場迷茫的是,調控部門內部對物業稅的態度也難現一致。
主張暫緩出臺物業稅者的理由,主要集中于執行層面的兩大困難,一是價值評估難;二是征收難。但顯然,這樣的理由并不十分充分。就房價評估問題而言,房屋市場價格完全可以房管局登記在案的近期市場成交價格為基礎進行測算,完全無需稅務部門再做單獨的評估;而所謂征收困難,說白了不過是稅務部門不愿意費力去逐戶統計征收而已。實際上,在這些技術性推辭的背后,是當前既得利益者對于保有稅征收所引發的利益調整變革的恐懼。這其中,不僅有部分官員隱形房產繳稅問題,也包括富有收入階層不愿因稅而導致財富流失的心態。而這些利益群體之間相互糾葛,在本質上屬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攻堅的難題所在,只是以保有稅的形式體現出來罷了。
房地產市場歷來都是腐敗問題的重災區,就以近日的新聞為例,陜西省寶雞市眉縣政府在網上公示的一份經濟適用房申購名單,引發了軒然大波。該地在建的經濟適用房“城市美景”小區,每平方米1600元到1700元之間,遠低于眉縣目前各小區在售商品房的平均價格。而在該小區首批分配的610套經濟適用房中,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占了絕大多數,而分配給城區兩個社區居民的只有22套。小區戶型設計由48平方米到135.4平方米,戶型面積很多與國家保障性住房的相關規定大相徑庭。這一冠有廉租房名頭的小區,已然成為當地政府官員的福利分房。寶雞經適房事件其實只是冰山一角,在全國各地還有更多類似的問題隱藏在房產所有權背后。盡管房產保有稅只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普通稅種之一,但是由于其兼具了打擊樓市腐敗問題的功能,由此而變得異常敏感且備受爭議,無怪乎阻撓者要不遺余力拖延保有稅的實施了。
實現國內收入分配體制公平化,是既定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改革的難點所在。客觀地講,截至目前相關的改革推進仍然沒有實質性破題,而保有稅的推行則能夠迫使調控當局去盡早正視這一體制問題,因為市場的變化已經容不得改革推進有任何的逶迤拖延了。仍然以房價為例,從目前“新國十條”政策的執行情況看,雖然延長了市場觀望等待時間,但仍然沒有必勝的把握,樓市在數月之后還存在再度變盤向上的強烈沖動。因此,最高調控當局必須要在樓市觀望期痛下決心,以房地產市場調控為抓手,推進一系列復雜的社會經濟問題的盡快解決,而不是任由利益群體肆意阻撓體制改革的推進與實施。
在稅法歷史上,從未見納稅人渴望“被征稅”的異象。因此,保有稅被公眾所齊聲呼喚的背后動因,必須得到調控當局的高度關注。因為歷史經驗表明,對于民意集體訴求的任何輕視,都難免會招致歷史的懲罰。
- 2010-05-24房產稅之爭凸顯樓市調控的復雜性
- 2010-05-24房產稅難產,樓市新政何去何從
- 2010-05-24“三年免談房產稅”的表態令人費解
- 2010-05-24房產稅 一個夏天的大忽悠
- 2010-05-24房產稅合法性之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