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家民間環保組織一起發布的《2010IT品牌供應鏈重金屬污染調研》報告顯示,珠三角地區長久以來受重金屬污染的狀況沒有得到緩解,IT行業的重金屬污染給這一地區帶來了嚴重后果。多家知名國際IT公司至今未回應,部分企業甚至還忙于動用關系抹去不良記錄。(中國青年報)
環保組織稱,他們工作的最終目的是希望企業重視重金屬污染問題,建立一個長期有效的管理機制,嚴格控制供應鏈的重金屬排放。環保組織之所以會把希望寄托在企業身上,也是出于無奈。要是監管部門能認真履行監管職責,嚴厲查處污染企業,珠三角地區的重金屬污染問題會如此嚴重嗎?
環保部門的失職并非個別現象。最近,石家莊經濟技術開發區北邑村村民因不堪空氣污染,堵死了一家化工企業和一家制藥集團三廢治理中心的大門。這兩個公司成立10多年來,一直產生刺鼻氣味,近來更加嚴重。為什么堵門的不是環保部門,而是村民呢?如果環保部門能早點介入,依法查處這兩家企業,村民們還會受這么多年的罪嗎?
雖然環保部門也查處了一些污染企業,但處罰力度明顯偏輕,很難對污染企業起到懲戒作用。往往環保部門前腳剛走,企業后腳就繼續排污。如新聞中提到的建滔集團旗下一家名為東莞萬年富電子有限公司的企業,在東莞市環境監察分局2009年10月31日的突擊檢查中,被發現將未經處理的污泥及生產廢水通過軟管繞過標準化排放口直接排入下水道。被查處時,這家公司還存在每天約350噸廢水無法說明去處、違法轉移廢蝕刻液和污泥等問題,因此被廣東省環保局列入重點掛牌督辦。但記者5月20日在該廠實地調查中,發現排污管道旁仍可以看到銅綠色散發刺鼻氣味的粘稠廢水。重點掛牌督辦哪有直接關停來得有 效?更何況很多重點掛牌督辦的環保案件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環保部門和民間環保組織已經公布大量企業的違規記錄,但IT業巨頭們卻熟視無睹,不愿利用這些數據對其供應鏈條進行有效的環境管理。他們當然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之所以仍不把這當回事,主要還是環保部門權力太小,對大企業的處罰往往要報本級政府批準,甚至要請示上級領導。而一些地方主要領導出于提高GDP和財政收入的考慮,往往對大企業格外優待,在環保問題上網開一面。結果讓IT業巨頭們有恃無恐,環保部門尚且拿他們沒辦法,更何況是沒有處罰權的民間環保組織。
指望污染企業發善心無疑是與虎謀皮。資本都是逐利的,沒好處的事他們可不會干。控制污染需要大筆環保投入,會影響企業利潤。很多污染嚴重的企業之所以選擇在當地投資,并不是看中其投資環境,而是因為當地不重視環保。除非政府開出巨額罰單,否則企業根本不可能主動采取措施控制污染。就算是那些積極回應報告的企業也未必是真重視環保(否則早干什么去了),不過是擔心報告會影響企業形象,遭到客戶和消費者的抵制。
要從根本上解決困擾珠三角和其他地區多年的環境污染問題,關鍵還是得政府下狠手,加強監管與問責,把群眾和子孫后代的身體健康置于GDP和財政收入之上,而不是繼續以犧牲環境的代價來發展經濟。
- 2010-05-12環保問題不是政府的內部事務
- 2010-04-04國企理應率先履行環保責任
- 2010-03-29環保官員為何不愿承認生態倒退
- 2010-03-12“環保風暴”該刮還得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