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黑龍江肇東奶農稱政府搶牛奶,司機和奶站站長遭到威脅。當地政府不但要求這些奶農將牛奶低價提供給招商引資的公司,還讓警察將蒙牛奶源負責人及地區經理以非法截車擾亂交通秩序為名帶走。(6月11日《中國青年報》)
“如果繼續給蒙牛交奶,就不給他辦生鮮乳許可證等證件,還要在他的奶站旁邊新建一個(奶站)擠垮他;如果李發識趣,政府馬上修公路到奶站門口,而且不再找麻煩。”很難想象,這種電影上常見的談判套路卻發生在鎮領導和奶農之間。
這樣的談判真可謂是恩威并施。對于連入村公路都遲遲未見蹤影的奶農來說,修路確實很有誘惑力,而審批上的權力又確實是切中要害。但是在這一恩一威之間的邏輯錯位卻不能被忽略,修路不是政府本應提供的公共服務嗎?依法審批不是政府最基本的法治尊嚴嗎?更可怕的是,連警車都參與到了“搶奶”的行列。
令人擔憂的不僅是該鎮政府對于經濟活動的強力介入,更是其為了政績可以將手中的公共服務與審批權力變成了針對公民的“胡蘿卜”和“大棒”。一個最基本的常識在于,政府的一切行為應基于公共利益,而不應成為部門利益的追逐者。
在不成熟的考核體系下,公共利益卻在不斷發生著異化,以至于職責成了恩典、權力成了棍棒的現象不時發生。有媒體報道山東百余企業質疑政府指定公司壟斷藥品配送,導致部分藥價不降反升。當事醫院的負責人同樣透露某些縣市黨政部門插手藥品配送管理工作,要求當地醫院只能選擇山東海王公司一家,并要挾醫院方面“誰不選擇山東海王公司,就要調查誰”。
盡管這句要挾沒有“不給辦許可證,還要再建一個奶站擠垮他”的要挾那樣赤裸裸,但同樣暗藏著某些“陰謀論”的意味,它們無一例外地指向著權力的跋扈。吳思在《潛規則》一書中,將這樣的手段形容為“合法傷害權”,“擠垮你”、“調查你”似乎都可以劃到其中。
但是,僅靠“合法傷害權”恐怕還不足以達到目的,給人好處的“給你修路”又是什么呢?洪振快在《亞財政》中延伸了“合法傷害權”的概念,將這種更具有政治意味的工具性給予稱之為“合法賜福權”。這兩種權謀放在一起便構成了我們眼中那句“恩威并施”的對話。
“傷害權”也好“賜福權”也罷,并不是當今權力行為的關鍵,因為只要有權力,總不會逃離使用這個工具的沖動。真正的關鍵在于“合法”二字,這兩個權力工具之所以能夠對民眾產生傷害,根本上在于政府將法治放置于什么樣的位置。
我們的政府正經歷著向現代政府的轉型,依法行政、依法治國的政策并不是第一天提出,而今天我們卻依舊能夠看到有官員堂而皇之地拿權力來威脅人或給人許諾,這實在是法治建設的一種悲哀。如若想將權力的觸角真正地從市場中收攏起來,首先要做的便是將其收攏到法治之下。
- 2009-09-21歐盟奶農倒奶緣何讓人心驚膽戰
- 2009-09-17牛奶澆地 歐洲多國奶農抗議奶價暴跌
- 2008-10-29為何橘農比奶農更容易受傷
- 2007-10-05奶農怒倒鮮奶事件的多重傷害(圖)
- 2007-09-24奶農如何走出周期性漲跌的“黃宗羲定律”?
- 2007-09-14“牛奶漲價被查處”與“奶農殺牛”的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