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城市建設項目,市民有多少發言權?發言之后多大程度上管用?
通常的說法是,市民對所在城市建設與管理有參與權,建議、意見、出謀獻策等。但真要行使這個權利,很多人又不知從何入手,對這種權利是否有效尤其信不足。專家的意見很重要,主管部門的意見更重要,領導一拍板,事情就搞定了,一些時候,市民的意見頂多就是一個民主決策的點綴。
廣州的陳逸華很幸運,一個小小的高中生,竟可以使一個耗資近億的城建工程方案推倒重來。地鐵公司發公告稱,一號線16個車站將進行總體翻新改造,預計花費9227萬元。陳逸華的第一反應是,這是得不償失的瞎花錢。
5月3日,陳逸華打印了二百多份傳單在地鐵站發放,但沒引起市民的關注;次日,他扯起橫幅在地鐵一號線東山口站和烈士陵園站收集市民簽名,呼吁“反對地鐵一號線‘統一化’改造”。10日,廣州地鐵公司終于積極回應市民質疑,改變初衷,“會本著節約原則翻修,未開工的車站沒有壞的地方不會改動,在盡量保持總體風格的基礎上,達到安全、節能、環保、節約的效果。”至此,一次公民權利與公權力的互動,達成比較圓滿的結果。
有人說,地鐵公司搞工程不是企業行為嗎,算什么公權力?鑒于地鐵營運財政補貼的性質,決定了地鐵所花的每一個硬幣與公民所納稅金不無聯系,因而遵循什么原則設計制定工程方案,也必然與公權力的行使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如果不該花的錢亂花了,首先是政府有關部門監管失職,就可以視作公權力的不作為或亂作為。
陳逸華的橫幅之舉,既是公民意識覺醒的體現,也是公民責任擔當的示范。明確自身的權利之后,還要有實現權利的不輟之志與有效方法。傳單不能引起關注,就要考慮更能引起公眾關注、激發社會輿論的方式,以促進更多人公民意識的覺醒。當更多人的公民意識覺醒了,公權力才會有自省、自律的自覺。
現實生活中,公權力的行使與公民權利的主張,因主政者的差別,呈現出不一樣的局面。或者,二者相得益彰,就像陳逸華有鮮明而正確的訴求之后,有關方面能實事求是地改變既定之策;或者,二者此消彼長。也不妨以陳逸華之舉作另外的設想:發傳單也好,扯橫幅也罷,給你一個不理不睬、照樣按既定方針辦,一個小市民能奈我何?心情不好時,興許還要治你一個擾亂社會秩序之罪。
日前有媒體報道,河北香河縣發生一起假借名義、違法圈地事件。以每畝1200元補償農民收上來,再以60萬元賣給開發商。受村民之請到現場采訪的記者卻被有關方面圍追堵截,不得不在村民掩護之下逃難避險。顯然,這一事件的本質是權力違規枉法、剝奪民利;村民訴求媒體曝光,則體現公民意識的覺醒與權利的主張。可我們看到的是,面對不自省、不自律的權力,覺醒的公民意識顯得何等的無奈與無足輕重。
這樣說,不是為了證明權力的自省、自律比公民意識的覺醒更重要。正反案例擺在一起,是為了讓我們保持清醒:其一,公民權利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需爭取而來,不努力爭取,公民權利很可能只是憲法規定的紙上權利而不是現實權利。這正是為陳逸華們喝彩的意義所在。其二,決策及付諸行動過程中,更應該強調權力的自省與自律,不妥、不好的政策或公共項目最好不要出臺,即使已經出臺也應具備順應民意及時糾錯的境界與行動。如此自省與自律的參照坐標,一為法制,一為事理——恪守法制,決不成為公平正義的對立面;遵循事理,保證不做違情悖理的事情。
- 2011-05-20多培養一些“舉牌哥”式的現代公民
- 2011-05-20如果“舉牌哥”是在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