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難,難在方方面面,其中落戶難也是讓無數高校畢業生頭疼的現實問題。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有相當一部分原因就難在落戶上。在就業問題上,高校畢業生已經成為需要維權、需要援助和需要政策支持的群體。現有的戶籍制度和落戶政策限制了市場對大學生人才資源的配置能力。比如,大有用武之地的城鄉基層就很缺大學生,但現有的落戶政策把就業和戶籍綁得過緊,抑制了應屆大學生前往農村或鄉鎮就業的積極性。有的城市對大投資者歡迎備至,對剛走出校園的就業者和創業者卻設置了學歷、專業、生源等落戶門檻。
落戶是權利不是恩賜。落戶是高校畢業生應該享有而且必須享有的權利,限制落戶就是侵犯公民受憲法和法律保障的就業權益。落戶權本身就是高校畢業生就業權益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職能部門有義務切實保護高校畢業生的落戶權。
落戶政策貴在落實。國務院出臺的新落戶政策能否真正給力真正見成效,關鍵在于落實,在于督促各地不折不扣地執行。據了解,這已經是國務院連續三年發出類似的通知。早在2009年,國務院辦公廳就發出通知,鼓勵高校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就業。通知要求,“對企業招用非本地戶籍的普通高校專科以上畢業生,各地城市應取消落戶限制(直轄市按有關規定執行)。”但是,通知的落實情況卻不容樂觀。不少城市包括深圳這樣的特區城市依然提出了諸如是否本地生源和是否高學歷或者是否重點專業等苛刻的條件。
如何抓好新落戶政策的落實?筆者認為,關鍵在于問責,對陽奉陰違、繼續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地方,對繼續設置種種苛刻條件侵犯高校畢業生落戶權的政府,要堅決問責,追究主管領導的責任。有關部門一再發布通知解決落戶問題的現實證明,單靠文件往往是很難徹底兌現落戶政策的,只有以剛性的問責制度為后盾,政策措施才能充分顯現應有的權威,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當然,從根本上講,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徹底剝離附加在戶籍上的戶籍福利,消除戶籍歧視,才是解決落戶權問題的治本之道。
(作者系司法部司法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司法》副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