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中國社科院在京發布了《中國社會輿情與危機管理報告(2011)》,報告表明,2010年至少有155起影響力較大的社會輿情熱點事件。其中,政府輿情事件的比例達到60%,在占14%的個人輿情中,官員輿情又占到個人輿情的29%。這意味著官員所要面臨輿情事件占到了總量的2/3。
2010年是微博發展的元年,到2011年,微博更成為了網絡的輿論中心。如此看來,官員應對輿論或者說是應對微博的能力必須得到更大程度的重視,因為同時發布的另一組數據直接顯示了2010年輿情熱度靠前的60起影響較大的事件中,有22起有官員被免職的情況出現。
往前推十年,甚至五年,官員都不會有今天這么大的輿論壓力,導致目前這一局面的直接背景就在于網絡社會的崛起。提到網絡社會,我們都知道這是基于互聯網而創造的一個新的社會領域。互聯網技術起源于軍事需求,興起于商業應用,但在近些年來,這一技術卻直接沖擊乃至吸納了我們的政治與社會。網絡如同一個漩渦,將可以被我們目睹的“真實世界”卷入了一個難以洞悉的“虛擬空間”。
尤其是在進入微博時代之后,官員的日常行為也很容易被曝光,諸如官員開房、裸聊、戴名表之類的消息獲得的關注度往往極高,人們在嘲笑、諷刺和憤怒中轉發、評論,也將web3.0社會化媒體在消息傳播、共識凝聚、議程設定方面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因此,可以推斷,網絡社會的要義在于整個社會都被網絡所吸納,引發的后果便是社會的運行法則開始以網絡為背景,網絡社會也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規則。
網絡社會里,信息的自由流通既作為現實也作為目標和準則存在,這就使得秘密、謊言遭遇了“黃昏”。廈門市副市長在考察完德國之后說德國上網很麻煩,要經過“層層審批”,這一說法不但遭到了國內網友的質疑,在德的網民也紛紛反駁,甚至新浪微博上還出現了“德國漢堡市”的官方微博出面駁斥。沒有空間阻礙后的網絡社會,信息的充分流通使得官員拍腦袋得出的結論變得原形立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