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豈能塞責于古人
www.hxt111.com?2011-12-09 08:59? 郁瀟亮?來源:新聞晨報 我來說兩句
據新華社報道,江西樂安河下游德興、樂平兩市數十萬群眾飽受污染之苦,但當地礦山企業和環保部門卻稱,此地早在唐宋年間就開始采銅,污染主要是由于歷代廢棄礦區產生,現代企業不應代歷史受過。這一結論,大概在某種意義上詮釋了何謂“環保不力,貽害千年”。 環保理念在中國的勃興,既是人類社會共識推廣的結果,也是我國經濟從改革之初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的必然要求,更是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必由之路。在治理污染問題的認識上,政府、企業和民眾在這些年里都經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正視污染、厘清責任、各司其職,才有可能把業已存在的問題進行妥善解決。樂安河下游的污染,有關方面已經有了較為客觀的情況匯總:根據樂平市政府的調查報告,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由于上游有色礦山企業的生產,樂安河流域每年接納的“三廢”污水排放總量達6000多萬噸,廢水中重金屬污染物和有毒非金屬污染物種類有20余種。由此帶來一系列損失,如9269畝耕地荒蕪絕收,1萬余畝耕地嚴重減產,沿河9個漁村因河魚銳減失去經濟來源,相關人群重金屬中毒病癥和奇異怪病時有發生。 從這份調查報告中不難發現,當地的污染問題已經十分嚴重,按照“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補償”的原則,當務之急是查清源頭,然后根據責任進行處理。樂平市政府報告已經明確指出,“上游有色礦山企業的生產”造成了這些污染后果,但相關企業和當地環保部門卻解釋說,“造成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古代遺棄的采礦通道形成的‘老龍廢水’”,因為德興早在唐宋年間就有采銅歷史。言下之意,不外乎千年前的古人才是真正的責任人。顯然,人們不可能向已經作古的先人索賠,并要求他們治污。 污染責任的認定,應當秉持科學、嚴謹的態度,并以專業機構的檢測結果為依據。如果真是唐宋年間的廢礦造成了今天河流的污染,那么有關方面應該出示一份內容翔實的報告,把這些廢礦的分布、規模、每年監測得出的數據、與現代企業定期排放廢水的比對等結論公之于眾,方可令人信服。如果沒有這些客觀事實作為依據,指責古人造成污染、貽害子孫是站不住腳的。退一步講,即便污染真的是由古代廢礦造成,那么當地環保部門這些年來一直聽之任之,直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受到巨大影響后才驀然發覺,是不是有失察之過呢? 而事實上,當地企業和環保部門自辯無責的說法也值得商榷。德興銅礦環保部主任潘兵說,近幾年德興銅礦的環保投入已超過2億元,完全實現了污水處理達標排放,不可能出現污水外排現象;對此樂平市環保局長黃林給予肯定,理由是目前地表水監測正常。然而,樂平市環境監測站站長唐建軍坦言,重金屬污染危害最大的是土壤,由于缺乏設備,樂平市環保部門從未做過這一檢測。他承認,僅靠地表水監測,根本沒法測出重金屬是否超標。由此看來,當前對樂安河下游污染的檢測項目是不全面的,還有完善和補充的余地。只有等更權威、更準確的檢測結果出爐以后,才能真正確定究竟誰該為污染負責,在此之前,將唐宋古人抬出作為擋箭牌,未免有搪塞之嫌。 有的地方政府為發展經濟,對污染企業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在問題暴露后主動為其脫責,雖然在短期內保住了一些 “利稅大戶”,但犧牲的卻是人民群眾的長期利益和子孫后代的居住環境。針對污染問題,問責、治理是一方面,同時還應堅決貫徹國家的相關政策,對嚴重污染環境,無法治理或拒不治理的企業實行“關停并轉”。先污染、后治理或者邊污染、邊治理,都不符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2-09]戴口罩杜絕不了低劣油品帶來的污染
- [ 11-09]跪求污染企業撤離背后的環保困境
- [ 11-03]空氣指標不能被污染牽著鼻子走
- [ 09-19]污染企業背后的保護傘是誰
- [ 09-06]污染之害,監測數據看不到
- [ 08-22]還有比“鉻污染”更嚴重的
- [ 08-19]鉻渣污染暴露監管與執法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