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247萬元平均值”更可怕
www.hxt111.com?2012-05-17 17:04? 王垚烽?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近日,一份《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遭到多數公眾憤怒地反駁和批判。《報告》顯示中國城市家庭資產平均247萬元,自有住房擁有率為89.68%。對此,報告負責人、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主任甘犁回應稱,抽樣“隨機”且覆蓋面廣,涉及25個省、80個縣、320個社區共8438個家庭,調查數據可以代表全國;數據與民眾感知差距大是因為富人較多,從而拉高了整體平均數。(5月16日《現代快報》) 城市家庭資產平均247萬元——乍一看,這個數值的確怪嚇人的。畢竟,按照月收入3500元的個稅起征點算——據說全國范圍內月收入達到這個標準線的納稅人群總數只有2400萬——一個三口之家,兩個勞動力需要不吃不喝工作近30年。即使算上資產升值、升職加薪等額外因素,沒個一二十年也休想達到這個“平均值”。既然2400萬“小眾”都需要“被平均”,那么公眾質疑《報告》數據真實性、準確性也便情有可原。 然而,考慮到國內基尼系數2010年已經突破0.50“危險線”,跨入收入差距懸殊行列的現實,我們同樣缺乏確鑿證據對“城市家庭資產平均247萬元”加以證偽。事實上,根據3月27日,興業銀行與胡潤研究所聯合發布的《2012中國高凈值人群消費需求白皮書》顯示,目前中國個人資產在600萬以上的的“高凈值人群”達到270萬人。其中,億萬資產以上的高凈值人群數量約為6.35萬人。基于“咱村有個張千萬,其他九個窮光蛋,若是拿來一平均,個個都是張百萬”的樸素邏輯,應該說,城市家庭資產“被平均”抬高至247萬元是完全有可能的,而非如有些論者所怒斥的,這個調查報告“簡單粗鄙到罔顧現實”。 事實上,相比數據失實引起的輿情波動,如果“城市家庭資產平均247萬元”是真實的,那么其對于社會公眾的心理沖擊無疑更為巨大。畢竟,與基尼系數的過于抽象不同,247萬元的“平均值”無疑更加具體、更具有可比較性。它讓公眾更為切實地感受到貧富懸殊的存在,并能以數值化的方式精準地測算出家庭間的資產差距,因而也更容易激發公眾的“相對剝奪感”,這或許才是許多人不愿意相信的根本原因。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與其毫無根據地糾結于247萬元這一“城市家庭資產平均值”是否失真,自己有無“被代表”,不如拿出直面貧富懸殊日益分化、絕對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這一慘淡現實的勇氣。畢竟,連專家都說了,平均值只反映社會財富,中位數才代表收入分布。怎樣縮小247萬元的平均值與40.5萬元的中位數之間的值差,這或許才是“參與型公民”必須思考的問題。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5-17]“資產被平均”背后的民生焦慮
- [ 04-25]央行資產膨脹伴隨消化不良
- [ 04-20]從機場建設費看私有資產流失
- [ 01-10]國有資產遭私分北大應檢討
- [ 12-29]美國為何要徹查公民海外資產
- [ 06-29]央企境外資產 “問責”更要“問效”
- [ 06-09]警惕政府“無形資產”流失
- [ 05-05]電網低價房是變相私分國有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