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輿論漩渦的"秋褲樓"何罪之有
www.hxt111.com?2012-09-04 16:31? 錢 丹?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位于蘇州金雞湖畔的東方之門,最近幾天成為網上的熱點話題。網友調侃東方之門的造型就像一條秋褲,還有網友表示東方之門更像一條低腰牛仔褲,更有細心的網友上傳了更多東方之門的照片,表示目前幕墻在建中的東方之門,更像一條英倫風格的格子背帶褲,外立面上的格子和背帶紋路都很明顯。(9月3日《大河報》) 繼央視大樓的“褲衩門”之后,蘇州“東方大門”的“秋褲樓”風波又在輿論界“獨領風騷”,特立獨行的建筑在一面世總是要遭到各方“吐槽”,就好比一項創新、一次改革剛開始總是要被質疑而不被接受。任何一個建筑、一項工程,總有人贊成,總有人反對,過多的去放大那些反對的聲音,豈不是淹沒了贊同之聲? 建筑設計本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何苦冷嘲熱諷、一味批評呢?建筑業屬于一種藝術,既然是藝術,有符合大眾審美的,有叛經離道的,有另類新奇的,也有寂寂無聞的。任何一種藝術一誕生總是要遭到關注的,而一項偉大的建筑,必須是要禁得起公眾挑剔的審美眼光,同時也是要禁得起歲月的沉淀和時間的洗禮。 不論批評還是贊美,任何聲音都是“好聲音”,但是就建筑本身而言,何罪之有呢?它的問世沒有違反國家法律規定,沒有傷害人民感情,只是所謂的“長相不過關”就要被如此調侃么?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作為普通人對于建筑只能是“門外漢”,看建筑就關注建筑外形,就可以天馬行空、任意想象,而作為“專業人士”的設計方而言,看的不僅僅是建筑本身,還有就是建筑所蘊含的意義。 但是實踐也證明了,關起門來搞設計是不能滿足設計方、決策方、民眾三方的審美需要的,在一項重大建筑投工之前,如何才能讓審美不“錯位”?政府、投資方是否可以召開聽證會,廣泛征求群眾代表意見呢?畢竟“城市共建、城市共享”,造出來的建筑不就是為了給群眾看得嗎,不就是為了我們的城市能更加有魅力嗎?若是在投工之后遭到各種輿論抨擊而被迫拆除,豈不是資源的一種浪費。前不久出現在烏魯木齊的“飛天女神像”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她不就是在被惡搞和批評后頂不住壓力被迫拆除的嗎?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9-04]建“秋褲樓”之前,該聽聽大眾評判
- [ 11-22]天氣寒冷引網友議穿衣時尚 “秋褲體”走紅網絡
- [ 09-04]“牛仔褲”來了,“文胸”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