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投資沖動背后的隱憂
www.hxt111.com?2013-01-19 10:58? 楊 濤?來源:廣州日報 我來說兩句
近期,各地紛紛出現大規模投資計劃。對此,筆者認為,對于地方投資沖動帶來潛在通脹壓力,已成為歷次經濟周期波動中常見的現象。然而這并非我們關注的焦點,因為在地方投資沖動背后,有一些更深層次的隱憂,直接關系到經濟發展模式的可持續性。 首先,在當前中央注重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前提下,雖然許多地方開始調低GDP增長預期,但仍有多地“轟轟烈烈”的投資計劃上馬,表明了“以質量代替速度”的模式轉變,在當前還缺乏有效的制度支撐。一方面,政府主導型經濟模式,在給我們帶來類似過去“亞洲四小龍”式的高增長之后,內在弊端逐漸體現出來。另一方面與此相關,在政府主導模式下,當前也沒有真正轉變機制,使得地方官員的政績與GDP脫鉤。對此,下決心約束政府的干預邊界,同時圍繞就業、地方公共服務等衡量指標,為地方官員設定一套合理的政績考核指標,才是題中應有之義。 其次,雖然我們一直強調要促進國內消費,提升最終消費對于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但是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在較長時期內,中國經濟仍需依靠高儲蓄、高投資的支撐。當然,這并非意味著無需適度降低儲蓄和投資,更不表明現有投資結構是合理的。應該說,雖然從固定投資的資金來源看,政府預算內投資的比重逐漸降低,但是國內貸款、外資和自籌資金等,莫不在其背后體現著政府影響力。同時,在項目立項選擇、運作過程、后評價等方面,僅靠行政監督是不夠的,因此才會出現橋梁等公共工程中經常出現的“脆脆”現象。因此,一方面,解決投資導致的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不能只靠加強行政干預而形成惡性循環。另一方面,對于地方公共性或準公共性投資,還應當引入更廣泛的監督約束機制。 最后,考慮到中國作為巨型經濟體的地區差異性,將來需要更好地利用市場競爭。因此,在弱化地方的GDP和投資競爭沖動的同時,還需激發其新的競爭動力。從促進總供給角度來看,在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中,在廉價勞動力和資本積累難以持續時,應引導地方政府在人力資本投資、技術進步支撐方面開展有效競爭。而從增加有效需求角度看,應促進居民消費競爭,如消費市場金融體系、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的完善等。 應對這些問題,不能局限于“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老路,而是必須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礎上,結合經濟轉型與體制改革需要,引導其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楊濤(中國社科院金融市場研究室主任)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1-14]提升投資效率需把握“適度”原則
- [ 12-27]證券監管人員“再就業”規定需要更嚴格
- [ 12-27]債務風險背后的中國式投資沖動
- [ 10-30]建立以發行價為軸心的價值投資體系
- [ 09-19]月餅券讓中秋變了味
- [ 09-10]在APEC聽中國聲音
- [ 09-05]“地方版4萬億”沒有想象的那么多能量
- [ 09-03]“地方版四萬億”也有正能量